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龙泉寺
发布时间: 2019-10-09 10:45:38 来源:西华县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道出了佛教在我国历史上的繁荣之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大地上曾经有众多的佛教寺院。千百年来,香客如云,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然而,苍海桑田,大浪淘沙,在中原大地上流传至今的寺院却凤毛麟角。

 位于女娲故都西华县的龙泉寺却在上千年的悠悠岁月里香火不断,虽然它时而旺盛、时而萧条,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长久的记忆。

 

 

 

 香火袅袅续千年

 

 龙泉寺位于西华县城北8公里的思都岗行政村,女娲城遗址东1公里左右的一个高岗上。

 该村90多岁的村民李作梅说,他幼年时经常和小伙伴到龙泉寺玩耍。那时,龙泉寺占地面积很大,且位于西华县的最高处,它所处的位置比周围高出10多米。当时寺内松柏林立,寺院幽深静穆,大殿上的风铃传出悦耳清脆的铃音,每天前往龙泉寺烧香拜佛的群众络绎不绝。

 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可是几米深的洪水也只淹到寺院所在高岗的三分之一处,群众就寄居在寺院里生存,龙泉寺救了我们这里很多人。虽然龙泉寺历经兵乱和洪水,但至今还高出周围地面5米左右。

 文革期间,许多珍贵的文物被破坏,眼看一座千年寺院被毁于一旦,附近村庄的许多群众纷纷站出来保护,只留下一座山门和一座大殿。

 

 

 

 龙泉寺的兴建

 

 据说龙泉寺最早建于东汉年间,在永平10年,佛教高僧伽谍摩腾和竺法兰在繁华的京都洛阳选中一处宝地,在那里建起了寺院,用白马驮来大量的经卷佛像供奉在此,并为寺院取名“白马寺”。永平15年,伽谍摩腾和竺法兰又带弟子们在洛阳东面的丹凤山上建起了第二座寺院,因寺院前有一古潭,泉水终年不涸,名曰“龙泉湖”,建于旁边的寺院故名“龙泉寺”。魏晋时期,寺院建筑形成规模,隋唐时期寺院建筑达到顶峰。

  后来龙泉寺饱经水患和兵乱,受到不同程度损毁,明、清时对龙泉寺都进行过重修。目前,龙泉寺占地20余亩,现有大殿面阔五间,虽经后期局部修缮,仍不失古代建筑风貌。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与十八罗汉,殿廊木柱、古雕、石墩尤具较高艺术价值。殿前竖立明代万历年间古碑两通,由于年代久远,位于东面的石碑上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西边的石碑上部分字迹仍清晰可见。那是一块《重修龙泉寺碑记》,上面记载:龙泉寺曾在明万历丙子年重修,到了崇祯二年又一次重修,崇祯年间龙泉寺又一次被焚毁。两侧廊房供奉菩萨神像,寺门匾额“龙泉寺”为明代石刻原物。

  据清乾隆《西华县志》记载:“明宣德十年(1435年)由僧人昌果劝化居民张果等重修制”,到万历四年(1576年)规模始成。由于后来屡经兵火,原建筑已不存在,仅存大殿一座,是清朝时期在原大殿的旧址上重新建造的。

 几经沧桑,龙泉寺属目前豫东遗留较完好的原貌古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合成庙会,游客甚众。

 

 

 缅怀建寺功臣——比丘尼释圣力

    

 在韦陀殿东面,有一座墓塔,葬在那里的是比丘尼释圣力。

 据墓碑上记载:比丘尼释圣力,聂堆镇埠口村人,18岁时来到陕西省西关寺削发为尼。1983年,释圣力来到龙泉寺,为龙泉寺的整修和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先后修葺了大雄宝殿、山门、韦陀殿等。

 后来释圣力病故,为纪念她对龙泉寺作出的贡献,龙泉寺附近村民们把她安葬在了她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的韦陀殿东南方的一块高地上。

 

 

 

 

 浴火重生展芳颜

 

 经过西华县委、县政府和聂堆镇党委、镇政府的努力,龙泉寺周围的建筑以及其他附属物已全部清理,新修了通往龙泉寺的柏油路,完善了路标以及提示标牌,在龙泉寺前面硬化了占地800余平方米的龙泉广场,新修建的牌坊和两道景观桥使龙泉寺看上去显得更加深沉而庄重,在两座景观桥中间竖立的高9.9米,重6.8吨金碧辉煌的观音像,以及景观桥两边重新深挖、碧水荡漾的龙泉湖,更给古老的龙泉寺增添了新的活力。跨过两道景观桥,绕过观音像,顺台阶拾阶而上就到了山门前,呈现在面前那两扇古老厚重的木门让人想到那遥远的岁月。

 熙佛殿、念佛殿、斋堂、大雄宝殿、天王殿、鼓楼等殿堂高大宏伟,庄严肃穆,布局严整。置身其中,香烟袅袅,钟鼓声声,令人杂念顿消,心旷神怡。

 经过重修,龙泉寺旧貌换新颜。经过对龙泉湖开挖,寺院围墙整修等,龙泉寺面积由整修前的20余亩扩大到80多亩,一个不失古老建筑风格,又有现代人文气息的龙泉寺浴火重生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