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天目山历史源远流长,名称起源悠久,在河南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天目山原名大木山,以树木高大而得名;《水经注》卷三十淮水记载,“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晋车骑将军祖逖自陈留将家避难所居也。其水东迳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明清时期更名为天目山,或曰天幕山,因位于其东部的小金顶山顶处有两处自然形成的风臼,对称如目,光洁圆滑,常年有水,也有传说为天神的天目,天目山即由此而得名。《乾隆志》记载“天目山在城北120里,晋祖逖家属避乱处。山峰高峻,乱石峻嶒,曲卧蹲踞如虎豹人物之状。下有白龙潭,明河出焉,为北部入淮诸水之导源处”。
河南天目山属秦岭地层区桐柏地层分区,为华北与华南地层的过渡类型,群山叠翠,峰峦高耸,奇石林立,形状各异,为卧虎、为灵龟、为鹦鹉,《信阳县县志》记载,“山石曲卧蹲踞如虎豹人物之状”。
河南天目山属于桐柏山——大别山系,承桐柏山余脉,启大别山,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与楚国的交界线,有着豫风楚韵的历史文化沉淀,山之北为中原,山之南为楚国;地处“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由于受区域位置、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植物资源丰富,森林类型、植物区系的组成都具有典型的过渡带特征,萤石、锰、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河南天目山位于信阳(平桥区)、南阳(桐柏县)、驻马店(确山县)三市结合部,主峰、最高峰祖师顶在信阳市平桥区境内,海拔812.5米。
河南天目山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这里曾是南伯候姜文焕的封地,小金顶为其祭祀地;春秋末期,楚国国君楚昭王被吴王打败后也曾逃到这一带避难,随后到长台关建立了城阳城;秦末时期,楚霸王项羽为寻找楚国国君后裔也曾到过此地;东晋名将祖逖曾打败石勒,收复了黄河以南的许多地方,也曾在此屯兵,当时他与同为司州主薄的刘琨常相互勉励振作,半夜听到鸡鸣立即起来舞剑,《闻鸡起舞》这一典故便由那时得来;唐初大将尉迟恭曾在此地屯兵。据《乾隆志》记载:“天目山在城北120里,一作大木山,晋祖逖家属避乱处。山峰高峻,乱石峻嶒,曲卧蹲踞如虎豹人物之状。下有白龙潭,明河出焉,为北部入淮诸水之导源处。产上水石、水晶石、花片石、玉石等”。
根据实地调查和以往资料整理统计,天目山有维管植物149科557属1108种,占河南省植物总数的25.2%,有90多种可作建筑用材,60多种果籽可榨油,210多种可入药,竹类就有6个以上品种。天目山集低山、丘陵、峡谷、湖泊、溪流、瀑布、茂林于一身,其良好的地文、水文条件滋养着陆生植物和野生动物,相互依赖、互为影响,创造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灌木、藤类、草本植物及花卉亦相当丰富,为动植物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美好的森林景观。
位于信阳、南阳交界处,为天目山最高峰,海拔812.5米,上有残庙、残碑,可观天目山全景;建有信阳天目山风电场,设计安装单机容量850千瓦风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4.0MW,年平均上网电量3600万千瓦时。
树枝石:在老儿棚、祖师顶一线,位于海拔750多米的片麻岩上分布广泛的树枝石,常被人误认为是植物化石,其实是锰的氧化物结晶,像苔藓和树木的印痕,是远古彩墨石画,单株的似天草苔藓,成林的如劲松泼墨;有国画的写意之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妙绝伦的造化,让人们拍案叫绝,树枝石工艺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很受青睐,也是公园文化旅游的主题。
金顶寺道观相传始建于北魏。海拔596米,小金顶山顶有一处平地,长约240米,宽50米,上部有天池、天盆,常年有水。道观依据石势而建,里面有天王殿、娘娘殿、龙王殿。后因战火及人为因素毁坏,现保存有许多古代的断垣残壁、山门、禅洞、碑刻、石臼、石碾子等;山顶峰处有巨石堆砌,有一线天、天池、一步难跨等众多景点,巨石连接之处,古人断石为檐,甚为壮观。
天池:位于小金顶,常年有水,经年不干。水从山顶一泉眼中流出,池大10平方米,深1米,为花岗岩裂隙水的汇集区。清光绪翰林毕太昌著诗:“两山之中加平石,石山流泉水色碧。连生三窍圆而坚,口大如瓮深百尺。黄叶惊秋天宇净,澄波俯视开明镜。天巧非能人力作,万古寒冰冻不破”。
天目即天目山名称来源:天目山原名大木山,以树木高大而得名;《水经注》卷三十淮水记载,“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晋车骑将军祖逖自陈留将家避难所居也。其水东迳城阳县北,而东入于淮”。明清时期更名为天目山(天幕山),因位于其东部的小金顶山顶处有两处自然形成的风臼(石盆),对称如目,光洁圆滑,常年有水,传说为天神的天目,天目山即由此而来。
每年的三月三,到金顶寺道观进香还愿的香客云集,常年香火不断,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灵气四溢。
始建于周朝,为市级保护文物,因其寨形从高处看似一个水瓶子又名大水瓶寨,寨内最高海拔694米,山势险峻陡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牢不可破。四周寨墙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古迹保护价值。巨石垒砌崖壁之上,寨内面积逾千亩,可列万骑,传说是晋朝车骑将军祖逖北伐练兵处。寨分东西南北四门,易守难攻。寨内山势平坦,面积67公顷,寨墙高3.5米,宽2米,长4650米,全部用锻石垒成。寨墙依山就势,蜿蜒连绵,雄伟壮观。
海拔650米,因寨顶浑圆像磨盘而得名。用当地巨大锻石垒砌为营寨,寨高1.7米,宽1.5米,长630米,保存完好,只有一门洞开,易守难攻。相传周朝时期,一位姓魏的将军领命修筑古寨城墙时,擅做主张在黑风口西北的一个地势险要的平山顶上也修了一个寨圈,即磨盘寨,也称“二寨”。
山水相依、风光秀美的天目山,与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一脉相承,南与大别山隔淮河相望。天目山地处河南省南阳、驻马店、信阳三市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市”之称。三市界碑位于天目山老儿棚,海拔765米,三角立面柱形,三面分别写有“信阳、桐柏、确山,国务院1997年立”。站在主峰,放眼望去,峰峦起伏,错落有致,沟谷纵横、山势陡峻,奇石林立,其状如虎如豹如龟,或似人形,栩栩如生。登峰览胜,直觉得天高地阔,心旷神怡,若清风阵阵,云雾起于峰峦之上,如玉带萦绕,置身其间,沁人肺腑,荡人心扉。
位于老儿棚脚下,柳河上游,发源于老儿棚,由5条山沟谷地溪水汇聚,全长2100余米,宽17米,流量3.0m³/s,平均水深0.4米,是公园里流水最长的溪流。溪水连绵不断,终日不绝,雨时水量丰沛,气势磅礴,声如雷鸣;旱时溪流蜿蜒,清秀幽静,泉水叮咚。
黑龙潭、白龙潭:位于龙潭沟溪流中段,黑龙潭潭深4米,面积1200平方米,水清见底;白龙潭位于黑龙潭下部10米处,有巨岩相隔,两潭落差约10米,潭深3米,面积700平方米。
龙潭沟奇石参差,有象形兽石35块,有的若鹦鹉学舌绽放,有的似神龟三叠,有的如鹰击长空,有的像卧虎生威,蔚为奇观:
写字石:因其形状是三石承一巨石,最大石长5米,宽3米,高4米,中虚空60厘米,俨然一书案;上有题字云:“自是神仙一洞天,闲云深处闭大关”。“鹦鹉石”:如一只鹦鹉安静矗立,憨态可掬,惟妙惟肖。
石箱石柜:有两块自然形成的巨石,一块方形的卧着,像个箱子,长2.5米、宽4米、高3米;一块长形的立着,像个柜子,长3.5米、宽4.7米、高3.6米,人们就叫石箱石柜;相传石箱石柜内装满了金银财宝,救济当地的穷苦百姓,有一天,有个贪心的财主知道了这个秘密,便去取金银财宝,结果两个箱子突然就变成了两块巨大的石头。
砸儿石:好似一面石墙,墙面上有一个与碗大小的天然石窝镶嵌在上面,石窝大小如碗口,约15厘米×15厘米左右,想要生儿子的善男信女站在高处向“砸儿窝”扔石子,石子落进窝内即可望得子,据说此“窝”相当灵验,而且远近闻名。
天碑石:天碑高达20余米,是一个巨型崩塌岩块。由于崩塌时的位移,呈直立状,巍然耸峙在峡谷一侧,高大雄伟、气势恢弘,一景多变,步移景换,大自然赋予其无限美感。
仙人石:形状如仙人,民间相传为天神化身,石高30米,长7米,宽6米。清光绪翰林毕太昌著诗:“仙人游戏苦无益,飞上山头化为石。热肠何如冷眼看,世事千年一局奕。北斗夜吸天浆寒,松萝为作古衣冠。春云冉冉古衣冠,秋月娟娟静里团。天开地辟风霜古,受尽炎凉浑不语。只能凭高能久坐,红尘自结长生果”。
县志记载:毕太昌(甲辰翰林,信阳县县令)曾经对龙潭沟的石兽赋诗多首:
《卧虎石》“石形如虎卧崖中,毛骨葳蕤气象雄。留得君山遗像在,时时应有大王风”。卧虎石位于龙潭沟沟口,长12米,宽4米,高3米,因其形状似一卧虎而得名。
《母鸡石》,“母鸡石畔绿荫围,风雨深宵总未归。为怕此间尘网重,故甘雌伏不雄飞”。母鸡石位于龙潭沟东侧的母鸡寨内,石高15米,长8米,宽4米,因其形似母鸡仰卧而得名。
《鹦鹉石》,“旧传灵鸟在人间,问汝何时化石顽。想是多言为世忌,故教藏拙在深山”。在龙潭沟黑龙潭的上部,因其形似鹦鹉。石鸟高20米,长6米,宽5米,微微张目,好似在反思自己的曾经的得失。
位于陈平寨东门,海拔最低点为350米,海拔最高的为580米,为一峡谷,沟长坡陡,人迹罕至,沟全长600米,入口最宽处110米,最窄仅处30米。沟内有内有天瀑、天沟。沟里植被茂盛,为天然次生林,树种丰富,有野猪、野兔等野兽出没。游人至此,皆驻足留照,无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十亩石:位于天目沟的十亩石为天目山最大石,岩裸地面积约2公顷,为一巨大石板,光滑如镜,坡度55度,草木不生,险峻难行,人在上不敢站立,只能爬行,给人以震撼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有开凿的人工梯步,可以开展攀沿、探险等惊险刺激旅游项目。
天沟:位于天目山山脊与大寨山交汇处的陈大崖,为天目山海拔最高处的溪流。最低海拔520米,天沟全长60米,丰水期宽6米,水道光滑,呈暗红色,两岸悬崖峭壁,危不能攀,俯视胆寒。
陈大沟
位于陈平寨和小金顶北、磨盘寨东南,沟长2600米,宽2-10米,森林植被茂密。内有陈大崖、飞来石、滴水崖瀑布、龙池、麻栎古树群等景观资源。
飞来石:位于小金顶古寨北的悬崖峭壁处,长8米,宽3米,高5米,犹如天外来客,大石下支撑的小石头,看似危如累卵,随时都会从山上滚下,但却稳如泰山,不知它已存在千百万年,让人赞叹天地之造化,堪称鬼斧神工,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飞来石”。
位于小金顶南沟,发源于小金顶、大寨,全长1700米,宽8米,流量1.5m³/s,平均水深0.3米,溪水在石间流淌,泉水叮咚,声如摇铃,故名铃铛沟。铃铛沟内陡峻难行,保持着原始的森林景观风貌。
玲珑潭:位于铃铛沟中段,潭60平方米,深度6米,水绿如碧,潭小而玲珑,溪水溅入潭上部的岩石上,水碎如珠,又名珍珠潭。
滴水崖瀑布:位于陈大沟,在海拔500米处,瀑布落差15米,宽5米,常年水流不断。
天目沟瀑布:位于陈平寨东门,瀑布高20余米,水流常年冲刷,沟石光滑圆润,沟长百米。
白链沟瀑布:位于陈平寨南门,瀑布长100余米,宽3米,远看从山上到山下,宛如一条白链。清光绪翰林毕太昌著诗:“海神偶与山灵戏,手翻天瓢落崖际。两峰高耸欲摩云,万丈飞流下平地。有时大雨波涛连,疑是银河泄九天,有时晴久日华绚,又是秋光写匹练。突而溅石成细流,百斛明珠散不收”。
铃铛沟瀑布:位于铃铛沟,有5条瀑布连续组成,瀑布长40米,宽2米,水量充沛,源源不断。
又名罗楼水库,位于陈平寨东北部,明河的上游,上为明河源头。1977年建成,2010年除险加固,控制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总库容638.9万立方米,水面面积35.62公顷;坝长137米,最大坝高20米,坝顶海拔203米,泄洪口底部海拔199.5米,最大泄洪量173.7立方米/秒。微风拂过,湖面倒影影影绰绰,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雨后初晴,湖面常被云雾笼罩,雾开则水光波动,湖水湛蓝,澄澈如镜,时有白鹭、野鸭等水禽游弋湖中,掠过水面。湖周绿树掩映,环境优美。此时,若能优雅垂钓,伴随着霞光异彩,必定会有另有一番情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