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李国营 苏世民 & 通讯员 宋文彬)以实际行动助力全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践行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企业家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责任和担当。大力弘扬光彩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动员鼓励全市企业发挥企业优势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村企结对帮扶。
近年来,禹州市宜鑫建材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号召,主动承担起扶贫攻坚的任务,紧紧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从贫困群众需求入手,从群众民生小事、难事入手,着力解民忧、帮民困,扶贫济困,谱写了一首激昂奋进的脱贫攻坚乐曲。2018年以来,禹州市宜鑫建材有限公司对口扶持2个贫困村和6个自然村的60多个贫困户,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00万元,帮助马沟村贫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禹州市宜鑫建材有限公司及厂区环境
11月12日,根据知情群众反映,记者在禹州市浅井镇马沟村党支部书记党建稳和驻村第一书记万世英及村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及当地村民的口中了解到。1999年,从部队退伍的刘现亭致力发展石料建材产业,,历经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发展成为日产万吨环保节能精品骨料,集建筑石料开采、精加工、混凝土生产、加工新型建材企业,先后荣获许昌市文明诚信企业、禹州市文明诚信企业、禹州市安全生产企业。
马沟村党支部书记党建稳主持村支部会议
(一)实施产业扶贫,夯实贫困群众脱贫根基。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产业扶贫。宜鑫建材勇担帮扶重任,在产业发展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与农户结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并积极吸纳贫困户务工就业,为当地农民增加了务工就业收入。与市里、镇上对接承担起8个乡镇566户企贷带贫任务,每年向贫困群众支付收益金1765920元。设立爱心岗位60个,使60户贫困群众每人每月稳定增收300元。与此同时,发挥企业优势,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实现增收致富。
(二)实施智力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人口发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谋生手段缺乏。针对这种实际,禹州市建材有限公司积极与贫困家庭对接,根据贫困劳动力的意向,对有劳动能力和智力条件许可的贫困人口由公司每人出资4000元,组织学习掌握驾驶技术,办理《驾驶证》,经培训上岗后从事矿区石料运输,既缓解了公司驾驶人员不足的状况,让贫困群众直接学习一门技术,上岗增加收入。据统计,仅马沟村有2人通过这样方式,就地学习技术,就地实现就业增收。
禹州市宜鑫建材有限公司为马沟村捐建的文化活动广场
(三)实施就业扶贫,解决贫困群众后顾之忧。只有稳定的就业才会有稳定的收入,只有稳定的收入才能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为了照顾家庭老人和孩子,他们虽有劳动能力,却无法外出打工。为促进他们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禹州市宜鑫建材有限公司主动与镇劳动服务中心联系对接,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劳动力就业,使贫困人口在公司务工与农业生产中两不误、两受益,以就业促进增收。据统计,仅2018年以来,公司就安排周边附近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禹州市宜鑫建材有限公司为马沟村捐建的蓝天幼儿园
(四)实施基建扶贫,夯实贫困地区脱贫基础。 马沟村属省定贫困村,地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发展路子不宽,群众增收缓慢。公司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实地,对马沟村关系民生的基础设施进行了认真摸底调查,并积极与村两委班子沟通、协调、对接,宜鑫建材从解决群众民生问题入手,2018年投资70000元为马沟村小学建成一处蓝球场,投资5万元为土门自然村修建游园一处;投资5万元,为1至5组安装路灯;为马沟6组安装路灯17盏,花费27200元;2019年再新安装路灯6盏。解决1至5组吃水电费每月1200元;6、7、8组群众生活用水由企业提供水泵维修及电费。每年出资6000元,用于马沟村群众文化事业发展。
(五)实施救助扶贫,履行帮扶责任奉献社会。没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注定走不远,没有对教育重视的人,注定没有眼光。这也是宜鑫建材企业精神。“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从农村走出的刘现亭深知,知识对于一个孩子的未来有着怎样的影响,教育对于贫困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为此,刘现亭积极支持学习教育事业,投资120万元在马沟村修建一所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幼儿园,教职工13人,解决学前幼儿入学问题。宜鑫建村有限公司设立教育资助金,每年对考上一本大学生资助3000元、二本资助2000元,大专资助1000元。2012年以来,禹州市宜鑫建材有限公司资助马沟村大学生36名。
禹州市宜鑫建材有限位公司为贫困群众发放补助金时的情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禹州市宜鑫建材有限位公司正以传统石料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无疑是对自己无悔青春的最好诠释,更是人生旅途的美丽风景。大爱无言自得民心,刘现亭在艰辛的创新创业扶贫济困岁月里,以对党的满腔热情和对贫困群众的无私奉献,一步一个脚印,帮助大山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