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黄河岸边书写担当河南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
发布时间: 2020-09-27 00: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金秋时节,中原大地迎来丰收时刻。漫步黄河岸边,四下望去,大堤两侧风光秀美,处处绿意盎然,黄河之水波涛汹涌。行人往来于大堤路上,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善治者谋全局。去年以来,河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主动作为、奋勇争先,发挥沿黄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区、黄河文明传承利用核心区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做好标杆表率。

  如今,在保护好黄河生态的前提下,河南省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全流域布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启动沿黄生态廊道与林业生态建设,打造凸显生态特色、人河城和谐统一的生态廊道,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保护黄河生态,打造生态发展高地

  在封丘县陈桥镇陈桥村,每天天刚蒙蒙亮,村党支部书记刘继恩都会绕着陈桥东湖湿地走一圈。保护黄河湿地,为鸟类守护家园,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坚持了二十多年。“黄河边的湿地曾是不长庄稼的盐碱地、村民们倾倒生活垃圾的‘东大荒’,现在通过植树造林、管护监督,周边的生态资源越来越丰富。如今,这里成了鸟类的天堂,全球仅有不足1000只的青头潜鸭在这里也安了家。”刘继恩自豪地说。

  无独有偶,走进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桥北乡,映入眼帘的是充满绿意的黄河湿地,景色宜人、绿树成荫,不时看到飞翔的鸟儿,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然而,曾经的桥北并无此美景。去年4月以来,桥北乡启动了“集中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对滩区内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开展专项整治。

  “以马井、马庄、破车庄、刘庵等8个村为重点,集中取缔散乱污企业,对647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实施‘两断三清’;坚持对散乱污企业零容忍态度,强化监督排查,建立机制,防止回流反弹。”桥北乡党委书记于江表示。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去年以来,河南加快沿黄地区生态治理,构筑起黄河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在三门峡灵宝函谷关镇,位于黄河支流弘农涧河西岸的樱花园内,樱花树长势正旺,一眼望去皆绿荫。“这儿曾是历史遗留的大沙坑,周边是废弃河滩地,现在经过覆土复绿,栽植了1500亩樱花树,配备了人行步道、湿地等,形成了十里长廊樱花公园,打造‘樱花为主,湖溪相伴,外围常绿,花草点缀’的休闲旅游新景观。”灵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赞丽介绍。

  走进荥阳市广武镇插闫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总有几棵核桃树,微风袭来,绿树婆娑。行走在村中,点线结合的绿化,农户院内错落布局的花木,令人十分惬意。插闫村党支部书记蒋长水说:“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全村进行宅间道路和庭院绿化美化,实行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实现了村庄与村庄之间的田间道路、中间空隙地带全面绿化,造林绿化率达到96%。”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迎伟介绍,今年全省沿黄生态建设任务单明确,涵盖沿黄8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启动实施包括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18个,国土绿化面积24.7万亩,建设生态廊道373.83公里,投资额170.85亿元。

  发展绿色产业,展现黄河流域新画卷

  站在三门峡市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六号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上千亩已经完成精细化整理的梯田看上去十分壮观。“在项目实施前,眼前的梯田多是荒山荒坡,耕种范围极为有限,随着土地流转、项目推进,附近村民有了不少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而梯田整理后,仅每年的油菜、油葵轮作,每亩有约3000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湖滨区高庙乡主任科员张晓冰说。

  沿黄河向下游前行,走进与黄河一堤之隔的开封市祥符区刘店乡万亩万寿菊基地,一幅产业兴盛、乡村景美民富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谁曾想过,地处黄河滩区的刘店乡,过去农民常年在黄土地里刨口粮,仅能维持温饱,想让土里“生金”,难!

  自2018年以来,刘店乡流转1.2万亩土地打造万亩万寿菊扶贫基地项目,并以村为单位成立14个农民种植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如今,村民除了以土地入股,每亩地每年分红不低于800元外,十里八村的村民空闲时间都纷纷赶来摘菊花,一天能挣100元左右。曾经的滩区,真正实现了土里“生金”。

  万亩万寿菊基地是河南省“生态生计并重,增收增绿双赢”的一个缩影。位于黄河北岸的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盐店庄村,耕地全是多年沉积的沙土地,种植传统作物“下劲不小、收成不好”。10年前,村里引导群众逐步退耕还林发展林果经济,进行桃树种植。如今,桃林面积已达1.1万亩,种植13个品种超过150万株桃树,成为黄河滩上一道绿色的景观。

  盐店庄村党支部书记关源群介绍:“我们引领周边20个村庄种桃树3万亩,真正实现了由昔日黄沙遍地的‘黄沙滩’到今日果树成荫的‘花果川’。依靠桃树,村集体收入不断壮大,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4万元。”

  借力脱贫攻坚,加速乡村振兴步伐

  面对黄河说黄河,才能讲好黄河故事,擦亮黄河符号。地处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道弯的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曾是兰考县最大的风口。而昔日的风沙地,如今依托红色游,发展得风生水起。2017年,张庄村随兰考县一道脱贫“摘帽”后,重点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将自然资源优势和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动员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农家乐,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了一个“梦里张庄”。

  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高兴地说:“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群众切切实实尝到了甜头,人均收入从2014年3000多元达到现在的1.1万元。随着张庄和东坝头黄河湾风景区等红色旅游点相继运营,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变成了群众游玩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告别黄河滩,搬进“小洋楼”,让范县张庄乡千安社区的群众“搬”来了幸福新生活。走进千安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社区治安联防室和集贸市场等健全的配套设施,给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

  涉及5个黄河滩区试点村的千安社区,有970户3894人。社区党支部书记房爱银介绍:“我们开展了木材加工企业与搬迁群众‘面对面’招工活动,引进了6000平方米服饰扶贫生产车间,可吸纳300名妇女劳动力就业,真正实现了搬得来、稳得住、能发家。部分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打工就业,提高了收入。”

  而封丘县陈桥镇则创新经营模式,实行“一票游园+俯瞰黄河”模式,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数十万人次,先后带动旅游经济收入达1300万元。同时,依托陈桥东湖湿地成立东湖研学基地,通过传承发扬湿地文化、宋源文化和黄河文化,让游客在玩中学,在学中感受自然的魅力和文化历史的厚重。

  “立足当前,提前进行产业谋划,借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土地流转,调整种植结构,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石榴、金银花、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让群众从土里‘刨金子’。”陈桥镇党委书记孙浩介绍,陈桥镇同时还借势陈桥湿地、宋文化等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陈桥油菜花节、丰收季等旅游品牌,快速发展乡村旅游,让群众从第三产业中持续受益。(张培奇 范亚旭 王帅杰)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