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技术集成促大豆高产
发布时间: 2020-10-27 00: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技术集成促大豆高产

  有关专家在田间考察大豆新品种“郑1307”的长势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河南新乡辉县市占城镇东樊村的大豆田里,一眼望去,金黄饱满的大豆成熟待收。10月9日,国家大豆良种联合攻关新品种郑1307百亩测产现场会在河南新乡召开。

  会上,由中国农科院、河南农科院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占城镇东樊村对前茬为小麦、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栽培技术种植的大豆新品种郑1307高产示范田进行了大面积现场实收测产。

  “经测算,实收面积110亩,平均亩产309.24公斤。”通过严格丈量、机械收获、称重、去除杂质和水分测定后,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常汝镇宣布了测产结果。“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结合,让黄淮海地区大豆大面积亩产300公斤以上成为可能。”

  “苗全苗匀苗壮是大豆高产的前提。”常汝镇拿起一株大豆,细细数着植株上的豆荚说道,“你看这田里,出苗全,不倒伏,植株结荚均匀,顶部荚也不少。这是品种、技术、植保、农机等一系列技术体系集成应用的结果。”

  小粒型品种成增产稳产潜力股

  看着轰隆作响的收割机在田中驰骋,种植大户王敬军心中十分感慨。“2018年大豆几乎全部绝收,2019年小面积亩产只有170公斤,像今年这样的丰收景象已经很久没见过了。”他告诉记者,前两年种大豆让他彻底寒了心。

  今年,在当地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下,王敬军流转的110亩地全部种植郑1307,通过种植技术和农机配套的提升,和去年相比产量翻了一番。“按照今年2.5元/斤的收购价来算,效益真不错,明年准备再扩种100亩。”

  大豆要高产,品种是核心。“郑1307在2019年通过国审和河南省审定,高产稳产,抗倒伏抗裂荚,落叶很利索,症青较同期种植品种轻,非常适合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品种选育人、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卢为国说。

  “高产稳产的诀窍就在这粒型上。”卢为国告诉记者,郑1307属于小籽粒品种,更容易出苗保苗,灌浆速度也更快,受天气等不利影响小,稳产性强,且叶片较小,更耐密植,增产潜力大。“继2019年实收100.4亩,亩产303.1公斤之后,这是该品种第二次创造百亩实收,亩产超过300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

  近年来,“症青”导致的大面积绝收歉收,是威胁黄淮海产区大豆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2014年起,随着本市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涌现了大批种粮大户和种植合作社,因为打药、收获等田间管理环节比较省事,不少农户将大豆作为了秋粮生产的首选,但2017-2019年连续三年高温干旱,当地出现了大面积有花无荚、有荚无子的情况,百亩只收几十斤的情况也不止一例。”据新乡市获嘉县农业农村局种子服务站站长张国际告诉记者。

  攻关联合体针对这项大豆生产上面临的突出问题,找出了虫害根源“点蜂缘蝽”,除了创制抗性材料和品种外,还研究制定了专门针对“症青”防治的植保技术方案,有效防控了“症青”的发生。

  免耕覆秸技术破题麦茬夏大豆缺苗断垄

  生产水平和种植效益的提升,除了良种的选用之外,更离不开农艺农机的配套。

  黄淮海流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四分之一。黄淮海夏大豆一般在冬小麦收货后播种,由于夏收后根茬高,严重影响大豆等下茬作物的播种质量。由于播种质量差,普遍存在缺苗断垄问题,大豆产量低、效益差,挫伤了农民的种豆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大豆良种攻关联合体通力合作,经过充分调研、讨论和实验,系统研究了免耕覆秸条件下的品种选择、密度设置、肥料施用、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技术和产量形成规律,成功研制配套播种机,形成了农机、农艺有机结合的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体系。

  “这项全新的技术,包括四个核心内容,即测深施肥、精量播种、封闭除草、秸秆覆盖。”国家大豆产业体系黄淮区专家组组长、栽培岗位专家吴存祥介绍,“利用专门的播种机,在麦茬上直接进行播种,在播种前先将秸秆和麦茬横向拨出,紧接着进行测深施肥和精量播种,等播种机回头播种下一行时,再将拨出的秸秆均匀地覆盖在已经播种完毕的播种带上。”

  “以前,麦收后对于秸秆的处理非常费事,灭茬,粉碎、翻地等环节费工费时,如今,通过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的应用,可以麦茬上直接播种,秸秆处理、保苗、施肥同步完成,相当于给种子盖了一层被子,降温保墒,大大提升出苗率,种植密度上去了,再通过小叶型耐密植品种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生产量。”国家大豆良种联合攻关秘书长韩天富解释道。

  通过良种良法的结合,2020年,团队在获嘉、辉县、新乡县等多地建立展示示范田,以高产品种郑1307为核心,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以及大豆症青防控技术,良种良法配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大面积生产模式,有力推动了地方大豆生产的发展。

  “症青、品种选择盲目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此建立示范点,就是要把品种和技术推广到这里,让农民重新建立种植大豆的信心。”卢为国说。

  攻关机制创新为大豆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除了这次郑1307免耕覆秸示范田在黄淮海主产区百亩实收纪录再创新高之外,近两年来,各地大豆高产典型不断涌现。2020年大豆收获季节,全国和黄淮海大豆小面积实收亩产新纪录相继在新疆石河子和山东菏泽诞生分别达到453.54公斤和353.45公斤;石家庄市藁城区万亩抽样实收平均亩产达到272.9公斤……高产纪录的频频刷新,显示了我国大豆增产的巨大潜力。

  “加快大豆种业和产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机制创新是关键。”韩天富介绍,2019年起,国家大豆良种科研攻关联合体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实施“个十百千万”大豆高产创建活动,筛选高产大豆品种,优化高产栽培技术,在不同规模上创造大豆高产典型,探索我国不同地区大豆高产高效的新路子,带动了全国大豆产量的提升。

  自国家大豆良种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实施以来,针对育种力量分散、育种技术落后、低水平重复严重等突出问题,攻关联合体依托成员单位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站,构建了重要性状鉴定技术平台,完善了多点试验网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性大豆育种协作机制,大幅度提高了育种效率。项目创新科企深度融合机制,实现科企无缝对接,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显著提高了我国大豆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发展后劲。(记者 祖祎祎)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