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关于河南省乡村振兴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发布时间: 2020-12-30 11:10:10 来源:中国交通在线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河南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特别是脱贫攻坚,尽锐出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存在问题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经费保障水平低,主要依靠财政局没有改变。局部存在着贫与非贫在帮扶政策上的“差异”。

(二)、乡村振兴社会共建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尚未完会形成。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用地等要素投入机制未建全,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各类人才缺乏,乡村规划滞后,深改农村条块项目和资金的整合。

(三)、三农”是乡村振兴活力不足。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社会元素进入难。个别地方等要靠思想严重,“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和活力,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升。

(四)、乡村产业基础薄弱。乡村产业振兴基础薄弱,农业有品牌,有规模,效益低问题突出,综合效益需要提升。农业生产结构链不优,农产品供给仍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投入低,农产品现代化水平低。 五、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加强。“空心化”现象普遍,“三八”、“六一”、“九九”三留守人员务农,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达到75%以上。乡村治理难度加大,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有效实施管理,行政村之间发展不均衡。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仍需下功夫。六、农业农村不美,基础生态环境设施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尚需完善,一些村庄处于生态保护禁限制开发区,付出的机会成本较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

二、工作建议

(一)、坚持党管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一是用党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政策措施。二是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各地因地制宜,坚持先点后面、示范引领。三是层层落实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市县党政领导工作任务分解到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分步督查和工作实绩考核。

(二)、统筹乡村一体化规划建设发展战略。一是把农民增加收入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出发点。积极推块地”转化,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以提升小农户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为目标,明确将带动小农户发展、农民增收作用。二是市场化补齐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短板。三是将提升资金、教育和科技等资源下沉乡村。四是坚持将脱贫攻坚,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在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相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的政策意见,解决非贫困村贫困人发展问题,增强社会保障的财政刚性支出。

(三)、完善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一是健全乡村振兴稳定投入保障机制。二是拓宽乡村振兴投入渠道。推动地方划定土地出让金用于乡村振兴的最低比例。适度放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支持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三是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所需配套设施用地审批程序等方式,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节约指标跨市区流转。四是完善人才流向乡村保障政策。激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五是创新乡村振兴项目审批管理方式。不断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

(四)、发挥农民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一是完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加强乡村基层党建,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成1。二是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坚持农民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三是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弘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提供持久精神动力。四是有效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五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五)、深化改革,融合发展。一是夯实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强化支持保护体系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藏粮于地于技”,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形成产业链条特色明显的乡村产业体系。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市场化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撑,优化乡村投资和营商环境,破除政策壁垒,鼓励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品牌化。三是推动多规合一规范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

(六)、推动绿色生态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一是强化以绿色生产为主,搞好农用化肥农药投入科学化。二是推动将山水林田湖草、农耕文化、康养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点。三是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各地建立生态补偿、保护开发、建设发展相融相生的长效体制机制。四是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和制度水平,推动各类要素入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多规合一、融合发展,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市场化与多元化协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活力机制。(作者焦红艳,系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漯河市委员会主委。)

责任编辑:王成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