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河南注入数字新动能 农业农村发展有保证
发布时间: 2020-10-10 00: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利用农村基层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 通过无线网络远程监控,农田基本状况实现实时监测;运用数字技术,工厂化育苗实现精准控制通风、浇水、遮阳等流程;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详细了解农产品的“前世今生”……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正融入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

  9月28日,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便民服务中心,不时可以看到村民前来,或是缴燃气费,或是收发快递,或是让工作人员在网上代购。“我们便民服务中心开通的各类公益便民服务平台,可以保障村民的日常需求,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村民的生活,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党支部书记郭文山说。

  当前,随着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在农村党建、村务公开、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河南省在乡村数字化治理方面的能力明显提升,也破解了农村治理中许多长期困扰的难题。与此同时,全省还积极打造“互联网+党建”智慧融平台,终端站点数量达到5.2万个,注册用户157.6万人,提供2.3万部网络课件,直接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在浚县优质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产业园负责人柳存旺说起数字化在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后就打开了话匣子,“只需要动动手指在软件上操作一下,平移式水肥一体化喷灌机就能实现灌溉;利用气象星陆双基遥感农田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农田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环境参数;通过GPRS无线网络与服务器通信,可定时将环境数据传输到农业智慧远控平台,从而及时掌握农田的基本情况,适时浇水、施肥、收获,使农业生产更加精准、便捷。”

  数字技术的运用,激活了农业提质增效的潜力。河南省建立了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四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建成了一批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基地,推广了一批节本增效应用模式;建成了智能畜牧、智慧农机、智慧种业等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开展了精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其中,鹤壁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精准田间作业,平均每亩小麦增产36公斤、玉米增产71公斤;花花牛、澳美、科尔沁等实施奶牛场智能化繁育和标准化饲喂管理,使得繁育工作效率提高50%以上,产犊间隔时间平均缩短约30%。

  在鹤壁市明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内,龙须菜、三叶香、黄秋葵等蔬菜长势正旺。“咱们公司种植的所有特色蔬菜,只需要扫一扫产品上的二维码,它是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施什么肥,都一清二楚。”负责人刘瑞锋边说边演示,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相当于给农产品办了张“身份证”,从农资的采购到生产过程,再到农产品的收获、销售,都有详细记录,进而实现了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保障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截至目前,河南省所有兽药、种子生产企业,89.7%的农药生产企业和88.8%饲料生产企业实现电子追溯管理。对231个生鲜乳收购站和200辆生鲜乳运输车、175家备案生猪屠宰企业、250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部实施了追溯。省追溯平台已注册监管机构200家、检测机构165家、执法机构191家,规模生产经营主体1.5万家,初步实现了视频监控、在线巡查、网上预警,线上线下协同监管等追溯功能。

  “顺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在当天举行的全省数字乡村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会上,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强调,要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追溯平台建设,到2025年,80%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实现全部可追溯;到2030年,力争所有农产品实现可追溯,努力实现河南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

  而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农业,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在淇滨区钜桥镇岗坡村饮马泉甘薯脱毒快繁中心,一排排育苗架上,土壤水分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着环境状况,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至终端,长势情况可以实时调取。饮马泉薯业合作社负责人蒋冬芹介绍,合作社年产脱毒种苗逾1亿株,先后培育出淀粉型、烧烤型等10多个品种的红薯,带动了39户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种植,人均年增收1.2万元,为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来借助华为的技术力量推动河南乡村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介绍,下一步,全省将利用好我国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窗口期,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下,不断推动数字乡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开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张培奇 范亚旭)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