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的苹果、柘城的辣椒、杞县的大蒜……11月27日至30日,豫字号农产品走出河南田间地头,“热腾腾”亮相山城重庆,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超过1200种豫农优品“组团出道”、大放异彩。
扶贫产品走向全国
“这次来重庆,我专程从光山带来了扶贫产品,你看这稻虾米、山茶油、槐花蜜。”在农交会的产业扶贫馆,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主杨长太说,“我们这全都是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不少外省的代表来跟我们对接,以后我们的产品会销得更远。”
在产业扶贫展馆内,河南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
“此次农交会,我省把扶贫成果作为一大亮点进行展示。”省农业农村厅扶贫办专职副主任周慧深说,“展会期间,我省选取了17家企业65种产品,设立产业扶贫展区,从发展特色产业、拓宽扶贫路径、创新扶贫模式、培训带贫主体四个方面展示我省产业扶贫成效和脱贫攻坚成果。”
周慧深介绍,我省聚焦国定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和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重点围绕兰考蜜瓜、洛宁苹果、宜阳花椒、南召中药材(艾草)、淅川石榴、光山十宝(油茶)、新县茶叶、郸城红薯、西华胡辣汤、宁陵酥梨、柘城辣椒、济源兔业等主导扶贫产业,宣传推介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
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表示,兰考蜜瓜是很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产品,希望借助这次农交会,把兰考的特色产品带出河南,走向全国。
“老家河南”成农产品金字招牌
“我早上5点半就起床了,就是为了来展会看看河南展出的有什么好东西。”今年70岁的陈小花是重庆人,老伴儿是河南人,“他天天念叨着想回去看看,我就想着先给他买一点家乡‘味道’回去吧。”
“杞县大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您买这个回去老伴儿肯定喜欢。”在杞县的农产品展位上,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黑蒜生产部部长程传龙告诉陈小花。除了传统的大蒜以外,他们还把蒜做出了花样,黑蒜、绿蒜也很受欢迎。
“巴适嘞很!”尝了尝黑蒜,陈小花用重庆话不住夸赞。
在商丘的展位,来自黑龙江的经销商说:“以前只知道川渝辣椒好,原来咱们柘城的辣椒也这么厉害,以后一定要去柘城看看!”
柘城县县长路标说:“农交会是宣传柘城、宣传河南的好机会,我们就是要尽可能推广产品,让更多人了解柘城辣椒、了解河南拳头农产品。”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张景莲介绍,此次中国农交会,我省参展企业290家,共展出涵盖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调味品等8大类1200余种产品。“河南是农业大省,方方面面的产品更是出类拔萃,我们要让豫农优品走出河南,走向全国。”张景莲说。
农业插上“数字翅膀”
这次展会河南的另一大亮点是“数字乡村”。
98%的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83.3%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全省4.6万个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并正在推进5G基站建设……
这样的数字背后是我省农村网络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结果,作为农业农村大省的河南,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农民生活也正一步步被“数字化”所改变着。
如今,河南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纳入“数字河南”的建设规划中,乡村振兴插上了“数字翅膀”。
作为革命老区,新县县长夏明夫颇有感触地表示,新县正努力在智慧乡村建设、打造数字乡村、提升互联网营销水平等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老区振兴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保仓表示,今后要在持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上做文章,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以信息化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记者 焦莫寒)
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兰考经验”
木制品产业带动5万人就业
11月27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举办的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交流产业扶贫经验做法,研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展望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论坛上,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就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发表主题讲话。
“2017年2月在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后,我们因地制宜谋划、整合资源推进,脱贫产业、致富产业逐步向产业兴旺迈进,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李明俊说,立足丰厚的林木资源这一资源禀赋,兰考在木制品加工基础上,确定品牌家居产业定位,建设了恒大家居联盟产业园。
目前,产业园已引进曲美、索菲亚等6家上市企业,吸引TATA、鼎丰、立邦等行业龙头集聚,带动全县1700多家板材加工企业发展,木制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300亿元,辐射带动5万人稳定就业。
在这一产业发展过程中,兰考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围绕做优做强产业,定制化搭建商业模式,降低企业前期投资,实现项目快速落地运营。(记者 吴向辉)
县长登台推介地理标志农产品
世界大蒜看中国优质大蒜在杞县
11月28日,在第十八届农交会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推介会上,杞县大蒜代表我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参加,杞县县长王红涛登台,向全国乃至全球推介金杞大蒜。
“杞县大蒜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目前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产量90多万吨,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域第一位,并拥有全国最大的大蒜专业交易市场,年均交易量200万吨,占全国交易总量的三分之一。”王红涛开场一组“金杞”数据,引得现场的采购商、企业代表等交口称赞。
王红涛介绍,杞县大蒜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上乘,杞县大蒜个大、周正、色白、皮厚、辛辣味正,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大蒜素、硒等微量元素具有防癌抗癌、解毒杀菌、预防疾病等保健作用。
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双认证”,让杞县大蒜实现价值叠加,新创建的40万亩大蒜基地已获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绿色防控、土壤改良、生物防治、全程机械化等措施,落实“六统一、四监管”,杞县大蒜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杞县也荣获“国家级出口大蒜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
俏皮的大蒜吉祥物、琳琅满目的大蒜及深加工产品、适合各种消费场景的大蒜产品包装设计……在本届农交会杞县展台,“世界大蒜看中国,优质大蒜在杞县”的字样下,绿色的线条、背景,凸显杞县大蒜的绿色、优质,大屏幕、展板上,则介绍着杞县大蒜的特点特色,参观、咨询者络绎不绝。
据了解,围绕“三链同构”,杞县在大蒜种植基础上,大力发展仓储、精深加工、物流、商贸等大蒜关联产业,实现全链条发展。目前大蒜年贮藏能力77万吨,深加工能力20万吨。杞县生产的蒜片、蒜粉、黑蒜、大蒜胶囊、大蒜精油等产品也深受市场欢迎。杞县即将建成的河南大蒜现货交易中心,涵盖了仓储、贸易、智慧物流、精深加工、金融服务等,将成为全国大蒜交易和价格形成中心。(记者 董豪杰)
“好麦+石磨”做出“老味道”
优质小麦遇上传统石磨加工工艺会迸发出怎样的美味?11月27日,在第十八届中国农交会粮油展馆,来自延津县的石磨面粉让参会者体验了一把“老味道”。
新乡市嘉合粮油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许国芬说:“麦香浓郁、面色自然是石磨面粉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的原因之一,有机小麦加上石磨加工工艺,让面制品咀嚼时筋道、不粘牙,吞咽时更顺滑。”
“这款5斤装的石磨面粉,售价21.9元,另外一款有机面粉则是48元,我们还有礼盒装,适合走亲访友。”展台前,嘉合公司的工作人员向与会者推荐产品,许国芬介绍说,石磨面粉,尤其是有机石磨面粉主要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目前主要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公司在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均设有店铺。
相比传统加工工艺,采用石磨加工的面粉有啥不同?许国芬介绍说,最大的不同在于速度与温度,石磨面粉采用科学沟槽的石质磨盘,在低速、相对低温的状态下将小麦研磨成分,转速只有18至25转每分钟,温度则保持在18至20摄氏度,这样就使得小麦的研磨次数大大减少,使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在加工过程中不被高温破坏,从而使营养物质完整保留。从色泽上看,石磨面粉呈现略带微黄的乳白色,在煮面时,面汤也呈淡黄色。
延津小麦被誉为“中国第一麦”,是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近年来,延津县优质小麦耕种占比超过一半以上。从繁种、种植到加工,小麦产业链不断延长。
嘉合公司立足延津优质小麦的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有机肥、种植技术等,指导合作社和农户种出高品质的小麦,保证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品质。今年,公司以每斤2.25元的价格收购有机小麦,几乎比市场价高出一倍。
“优质优价,企业订单收购,是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连年增长的主要原因。”许国芬介绍说,去年,公司种植基地1万余亩,而今年已经扩展到3万余亩,带动当地2000多户农民参与,通过优质小麦的种植和加工,让更多的“小农户”进入“大市场”。
此次农交会,不少客商前来了解产品、洽谈合作,这也是嘉合公司参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我们目前石磨面粉正需要开拓线下渠道,更为关键的是,在会上可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经销商学习交流。”许国芬说。(记者 董豪杰)
牧原农交会上推介企业品牌
28年努力只为猪肉更香
11月27日下午,在第十八届农交会举办的全国农业企业品牌推介专场活动中,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获畜牧类优秀企业品牌,公司董事长秦英林登台进行了特别推介。
牧原集团是目前集约化规模全国第一,全国农牧行业第一的现代化养殖集团企业。生猪产业已布局全国23个省份95个市199个县,该集团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集科技研发、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等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链。今年牧原预计出栏生猪1750万头。
在推介中,秦英林说:“牧原养猪28年,一直致力于生产更香更好吃的猪肉,把提升猪肉品质作为企业的目标。”
为不断满足人们对猪肉的品质需求,牧原从“四个好”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是“育种好”。随着人们对五花肉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培育良种猪的五花肉从三层到五层,现在能达到七层。
其次是“饲料好”。猪吃的都是由小麦、玉米等粮食搭配的“营养餐”,好饲料保障了猪肉的好品质。
再次是“养得好”。如今牧原养猪采用的都是标准化场房,机器人智能化应用,猪住在恒温恒湿的“空调房”里,享受着清新的空气,连排出的粪尿也实现资源化利用,保证了猪生长得更健康。
最后是“宰得好”。牧原生猪经过十七道工序屠宰,再进行排酸处理,最大限度保证了猪肉的品质口感。
“28年只为猪肉更香。”秦英林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牧原的经营之道、发展之道和品牌打造之道。(记者 吴向辉)
责任编辑:王珊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