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豫农优品如何进入上海菜篮子
发布时间: 2020-10-16 00: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豫农优品如何进入上海菜篮子               大河报               丘眉文 朱哲
  上海最依赖外省的是农副产品,人人皆知。或许,成就上海零售业繁荣的最大推动力也正源于此。“过去,联华超市北上南下,深购远采。如今河南省作为产地方的主动性正在不断提高,对豫农优品入沪深销远送。这应该是农超对接新阶段的开始。”百联集团联华超市原新闻发言人孙明对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说。
  上海的“菜篮子工程”
  上海市农产品日消费量为7万吨,其中,粮食1.4万吨(大米1万吨),蔬菜1.6万~1.8万吨,水果0.6万吨,生猪4万~5万头,鲜牛奶0.15万吨,水产品0.4万吨左右。但上海农产品自给率比较低,粮食、生猪自给率分别为20%、10%,蔬菜为40%,生鲜牛奶为60%。这是本次展览会上,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获悉的消息。
  自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上海的农副食品供应曾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主要副食品都要凭票供应,上海人孙明以及他的亲友都有在菜场排队买菜的记忆:一个摊位只能买一种菜,一个人要排好几个队,必须用小板凳或砖头占位。
  彼时,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阶段,上海农副产品主要来自沪郊生产。1987年,上海出现罕见的异常天气,农业受灾严重,副食品供应严重吃紧,以至于当时市领导亲赴外地组织货源。到了1988年下半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要以“菜篮子工程”作为市政府工作的突破口,宣布《关于建设郊区副食品生产基地,改革产销管理体制的决定》。上海“菜篮子工程”自此拉开序幕,也向中国公示了一个特大型城市副食品供应难题。此后,上海“菜篮子工程”的系列做法,包括支持农副产品销售的零售业网络等,至今为中国特大型、大型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难题提供借鉴。
  “谁与我同行”
  联华超市自1991年5月创建,一直是全国超市行业的领军者,此后成为百联集团的业务核心。
  本次展览会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豫沪农业领域合作,通过品牌宣传、产销对接、项目合作等方式,为豫沪农业领域合作搭建平台、建立机制。政府层面的合作与品牌背书,助力豫沪两地企业达成更默契的合作。展会现场,领衔上海企业代表团的是百联集团,而代表百联集团参与当天签约的是旗下的联华超市。
  上海“菜篮子工程”首先就是沪郊落实一批蔬菜生产基地和养殖业畜牧业基地,而更为根本的是,则是彻底改革旧的产销体制。联华超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与时间点下诞生,其销售规模在1997年即已位居全国超市行业第一。
  1999年8月底,联华超市有关领导率领公司有关人员北上,率先实施全国商品采购建网战略。在为时三天的商品洽谈期间,吉林省委、省政府领导会见了联华超市一行,双方就南北经济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次探讨,可以被看作是第一次在全国商品大流通中的南北“对话”,也是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与田间地头的第一次“对话”。
  作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连锁超市公司,对联华超市而言,每天上门的供货商已经让采购部门应接不暇,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跨省采购,并作出一系列优惠于供货商的承诺呢?“联华超市要成为全国性的超市,必须要采购全国各地的商品,这是联华超市实行差异化战略的需要。远赴外地采购,摒除中间环节,不仅丰富了商品品种,而且又因降低了成本,而扩展了利润空间。”孙明说。
  21年前,就在相似的秋风送爽的季节,联华超市1999吉林商品大展销活动于10月29日拉开帷幕,是联华超市实施全国商品采购建网站战略的形象展示,也是其“敢为市场先”的又一次富有创新精神的举措。此后,联华超市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云南、河南都逐步建立的跨省采购合作。2010年,上海市河南省两地政府会谈纪要暨合作项目签字仪式上,联华超市即作为上海企业的代表列席其间。
  “从最初,我们联华超市打出的口号就是‘谁与我同行’。外省的省委省政府都非常欢迎,上海的有关领导也是大力支持,甚至随时陪同我们一同外出洽谈。”孙明说,“上海零售业的发达,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上海政府的长期政策扶持以及更多元的推动。”
  豫农优品深销远送
  上海“菜篮子工程”的目标始终是两个:更加丰富,更加廉价。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品种丰富、物美价廉的农副产品,建立一条供应稳定、保质保鲜的农副产品供应体系成了联华超市为首的上海零售业的工作重点。
  为了降低生鲜商品的采购成本并建设一条稳定、高效的生鲜商品供应链,联华在本世纪之初就开始大力推动生鲜基地建设和源头采购工作,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农超对接,成为了全国农超对接的领风气之先者。此后,2008年,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并且提出目标,到2012年,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达到50%以上。
  这就是国家层级上开启的大流通、大市场,也是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但是,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进展并不尽如人意。直至2019年,能进入农超对接的农产品还是少数,要推动农超顺利对接,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包括规模效应、标准化程度、质量等。
  过往,联华超市在采购过程中,发现一些省份诸多农产品甚至缺少最基本的商品条形码。这些都给联华超市带来了额外的诸多成本与工作量。“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以及农业强省,过往农产品产地的相关问题较其他外省有更好的改善。接下来,豫沪两地更需要做的主要是供销两地的各种标准、技术体系的互相协同与支持。”孙明说,“过去我们说,联华超市北上南下,深购远采,如今,我们看见河南省作为产地方的主动性正在不断提高,对豫农优品入沪深销远送。这应该是农超对接新阶段的开始。”
  近年来,豫沪两省市本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深化农业领域友好往来,合作密切,交流活跃,优势互补。2017年,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与河南省农业厅签订了农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豫沪农业省级全面合作。两地在加强农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产业技术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和建立合作推进机制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2019年,河南销往上海猪肉占上海市总需求的十分之一。
  不断扩大的河南基地
  联华超市源头采购至今最大的合作对象仍然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型企业。这类企业有国有的、私营的,还有供销合作社与他人合作组建的。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大规模租赁农民的土地,少则几百亩,多则上千亩,甚至上万亩,引进优良品种,或者自己育种。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并提供种子、化肥和种植指导,然后统一收购。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一体化运作。
  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与农民打交道多年,已与农民建立了互信的、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市场意识强,有与终端渠道分销商合作的经历和经验,了解零售终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本身组织化运作,市场行为规范(守约并提供增值税发票),较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注重科学育种、种植和栽培,有气调库、较先进的分拣设备,以及水果初加工能力,而且加工过程对质量的控制较严格;有能力接受订单式采购,且供应价格相对稳定,有一定的冷链配送能力。与这类企业合作品质稳定、供给稳定、价格稳定。
  缺点是价格优势不突出。因为双方签订的是长期合同,对供给价格有事先约定,随行就市说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会变得非常复杂,容易导致合作双方利益纠纷。2008年,联华超市在农超对接的实践中开启三大转变,其中第一大转变就是建立并依托生产基地,将原来流通领域中的多个采购环节转变为产销对接。但对于专业从事零售业务的零售商来讲,投资建设农产品基地,即使领头羊联华超市也异常谨慎。
  本次展览会上,河南省明确向上海企业抛出了更大的橄榄枝——支持上海工商资本和食品企业利用我省优质原料基地优势,采用独资、合资和联办等形式,建设绿色化、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食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水平。10月11日,联华超市与河南省濮阳市签订了区域农业合作协议,宣告着联华超市在河南生产基地新的开始。
  “到外省建立生产基地,是一种‘造船摇橹’的实干精神。这是推动各地商品在上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市场、大流通的最关键环节。”孙明对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说。
  豫沪农业合作的签约上海代表团上,除了百联集团旗下的联华超市,还有一家重要企业代表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也是上海农副产品供销网络的重要一支力量,有着成熟完善的农产品批发网络,尤其在上海郊区的网点密集,兼有面向郊区零售的功能。2018年,上海接受了三个新任务,比较广为人知。在此之外,还有两个被称之为“额外任务”比较鲜为人知:一个是城市治理,另一个是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这一支新的指挥棒下,上海的郊区进入了发展的高速期,进入新一轮人口导入期。可预见,豫农优品在上海郊区将有着更为宽广快速的增长变化。(丘眉文 朱哲)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