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苑陵故城
发布时间: 2020-02-24 15:38:40 来源:郑州市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苑陵故城是位于新郑市北18公里的龙王乡古城师村的东北角。城址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城墙黄土板式夯筑,层次分明,夯窝清晰,绳纹、陶片举目可见。共筑有马面4个。城墙下层叠压有周代夯土,内含夹砂绳纹陶片。城内有大量西周文化遗存。

苑陵故城对研究中原地区的城市布局、城市建筑以及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着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1987年,郑州市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东周时期),并在南门外竖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一通。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据文献记载,秦王政十七年 (前230),秦灭韩,二十六年(前221),置苑陵县,属颍川郡。汉承秦制,苑陵县属司隶部河南郡。新朝王莽改苑陵县为左亭县,治所苑陵。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复改左亭县为苑陵县,属司隶校尉部河南尹。三国,河南属魏,苑陵属司州河南尹。晋泰始二年(226),设荥阳郡,新郑并入苑陵县,治所苑陵,属司州荥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分荥阳郡,设广武郡,苑陵县属北豫州广武郡。北齐、北周,苑陵县改属荥州。隋开皇十六年(596),恢复新郑县,隋炀帝大业初年,废苑陵县,并入新郑县,治所新郑,属豫州荥阳郡。据此,历史学家认为此城为秦汉时期的苑陵故城。

近几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该城内发现有大量西周文化遗存。经考古与文献结合,确认该城极有可能为西周时期的郐国都城。《括地志》记载:“故郐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二里。”郑樵《通志》记载:“今新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古郐城是也。”此外,据《元和姓纂》、《尚友录》记述,商代第23位国王武丁(盘庚的侄子,公元前1250年—1191年在位)曾封其子文于苑(即苑陵)为侯爵,世称苑侯。后代以爵名为氏,即苑姓。

城垣

苑陵故城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垣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1700米、周长9里13步。整个城墙夯筑而成,城墙高9~16米,墙基宽13~32米,黄土板式夯筑,层次分明,夯窝清晰,绳纹、陶片举目可见。城墙下层叠压有周代夯土,内含夹砂绳纹陶片。在北墙的东段中部和西段中部及东墙南北两端筑有马面4个。苑陵故城的东墙、北墙保存较好,西墙、南墙保存较差。其中,城墙西南角小部分被古城师村的村民建房所毁,古城师村小学的后墙东边还保存有一段古城墙。
位于新郑市龙王乡古城师村苑陵故城残存遗址(5张)此外,苑陵故城西南角还有一段西北东南走向的城墙,有关学者考察后认为是后来修筑的,至少在明代以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此段城墙保存完好,后因当地村民取土被毁。

城门

据当地村民介绍,苑陵故城城垣东、南、西、北4个缺口为城门,解放前还有石质城门。2001年埋设西气东输管道时,在城墙东北角曾挖出两扇苑陵故城的石门。

城池

据当地村民介绍,苑陵故城内的西南高地为宫殿、住宅区;西北高地为“监旮旯”,是古代的监狱所在地;城东北部为后花园;城东南角为魁星楼;城外东南50米处为烽火台;城南门外为五里闹市;城外31个高丘为贵族墓。城内外相继有铜器、铁器、陶器、金器、米子统纹空心砖等文物出土。

护城河

据史书记载,苑陵故城的四周有护城河。现残存的西城墙外50米有一条小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小溪孱孱,村民说它是苑陵故城的西护城河。该河南北走向,原来从古城师村中间穿过,后来改道从古城师村东北角往东拐,沿那段西北东南走向的城墙到村东头后往西南方向,在村南头归入原来南北走向的主河道。村内还有老河道的痕迹,村民也还有河东、河西的说法。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该城的南门处进行考古研究,在南门南20米处发现了南护城河,河面宽约10米,河底宽约5米。

据文献记载,苑陵故城东至岗河,西临鸿雁河,北靠高岗。原由苑陵、制城组成,苑陵居西,制城居东,中间南北城墙为两城共用,后制城之东、南、北3墙被毁。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河南二》记载:制城“在苑陵城东。《左传》成十六年,晋以诸侯之师伐郑,诸侯之师次郑西,迁于制田,即此。杜预曰:苑陵县东有制泽。又焦城,在苑陵东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今县东北三十五六里,有二城相连,其西苑陵,东则制城也。与《左传注》、《汉书》、《水经注》之说相符。”东城即制城,西部被古城寨村占压,中部偏东有新椿公路南北穿过,东部被古城寨村民晒场占压。现东城东、南、北三墙无存,部分地段存有墙基。在东墙与南墙相交的拐角处,地上现存少量的夯土墙体,高约1.5米,宽3米。

关于苑陵故城的记载

《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记载:舞阳侯樊哙“攻宛陵,先登,斩首八级,捕虏四十四人,赐爵封号贤成君。”西汉初年张家山汉简《秩律》有“苑陵”县,其上属郡为河南郡。《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宛陵故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八里,本郑旧县也。”《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东汉班固编撰)记载:苑陵,莽曰左亭。《续述征记》(晋代郭缘生著):“成皋东南一百三十里,有苑陵城,郑国之所都。”其城今见在郑州新郑县。唐武德四年,安抚使任环移苑陵于尉氏县界古山氏城置苑陵县,属洧州。贞观元年废。《读史方舆·卷四十七·河南二》(清代史家顾祖禹著):“苑陵城在县东北三十八里。秦邑。汉初,樊哙攻苑陵,先登。后置苑陵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后魏属陈留郡。东魏天平初,属广武郡。四年,魏大都督宇文贵进据颍川,败东魏兵,东魏将任祥退保苑陵。隋大业初,省苑陵入新郑。唐初复置,属洧州。贞观初,废。”《大清一统志●卷187》记载:“苑陵故城在今(开封府)新郑县东北,秦置县。”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载:“今县东北三十五六里,有二城相连,其西苑陵,东则制城也。与《左传注》、《汉书》、《水经注》之说相符。”关于郐国城的记载《史记●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故郐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三十二里。’《毛诗谱》云:‘昔高辛氏之土,祝融之墟,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处其地,是为郐国,为郑武公所灭也。”《通志》(南宋郑樵著):“今新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古郐城是也。”

尉氏县的苑陵故城又叫小苑陵故城,位于尉氏县岗李乡霍庄、宋庄、占庄、钟家和榆林赵村之间,城南北长1280米,东西宽660米,占地面积为844800平方米,城垣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夯土层清晰,对研究中原地区的城市布局、城市建筑以及当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有着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河南二》记载:苑陵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古山氏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城山氏,即此。唐武德四年任瑰于新郑县界内,移苑陵县治山氏城,属洧州。201年8月4日下午,国家文物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复核专家组莅临开封,实地复核了开封市拟申报第七批“国保”的尉氏苑陵故城。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焦南峰,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伟民组成古遗址组对开封市尉氏县岗李乡苑陵故城进行了实地复核,专家组对苑陵故城的保存现状较为满意,高度评价了苑陵故城的历史、科学价值,并对苑陵故城的下一步保护及试掘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