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郑韩故城
发布时间: 2020-02-24 15:51:33 来源:郑州市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市区周围,双洎河(古洧水)与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垣周长20千米,城内面积16平方千米。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的列国都城之一。故城由春秋时期的郑国始建,韩灭郑后,即迁都于此,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长达539年。郑韩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中有一南北向隔城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为政治中心,郑、韩两国的宫殿区、贵族府邸等都在西城集中分布。东城为经济中心,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宗教礼仪性祭祀区和郑国贵族墓葬区等。 郑韩故城出土了大量文物与建筑遗址,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3]1961年,郑韩故城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4月,郑韩故城被列入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5] 2018年4月10日,郑韩故城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郑韩故城内文物遗迹星罗棋布,发现城门遗址4处,在城内南北走向有一隔城墙,把故城分为东西两城。西城内分布有韩国宫城和宫殿区、缫丝作坊遗址。东城内分布有郑国宫庙遗址、祭祀遗址、铸铜遗址和韩国铸铁、制骨、制玉、制陶等多处遗址。故城内外有郑韩两国贵族墓地多处,其中大型韩王陵墓群12处。平民墓葬区主要分布在城东黄水河东岸、城南和城西双洎河西岸一带,城北墓葬极少。

郑韩故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东周列国都城的典型模式,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当时天下名都; 是世界上同一时期保存最完整、城墙最高、面积最大的古城。

文物遗存

车马坑

郑韩故城最大车马坑(4张)2017年,经过近9个月的挖掘清理,具有2400多年的郑国3号车马坑基本挖掘完毕。截至到11月,已清理出4辆马车,90匹陪葬马匹,是郑韩故城内挖掘出土的最大车马坑。此次发掘的郑国3号车马坑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内西南角的郑国贵族墓地里,是春秋晚期一代郑国国君墓的专用车马陪葬坑。2017年2月挖掘以来,已发现4辆车,90匹陪葬马匹,随之出土的还有车上的青铜部件等装饰品。其中,发掘出土的1号车体量巨大,车长2.56米、宽1.66米,车舆顶部有防雨防晒等设施,装饰奢华,车篷上有彩席遗痕,车舆顶部周边装饰着管状铜器、骨器,刷新了郑韩故城内出土马车体量的纪录。此外,发掘显示,1号车和2号车南北并排,且陪葬马匹均呈侧卧式摆放,马骨上不见马器具,这符合文献关于郑国陪葬车实行“拆车葬”的记载。陪葬车一般分为“整车葬”“拆车葬”“车马混葬”等不同形式,郑国一般实行“拆车葬”。即先把马杀死,并排放到车马坑底部,再把完整的车辆拆开,将零部件放在马匹尸体之上。 从发掘情况看,3号车马坑陪葬的马车可能是郑国国君和夫人的日常用车。但具体是郑国哪一代国君,还无定论。根据发掘情况看可能是春秋晚期君主。

制陶遗址

河南省新郑郑韩故城内发现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大型制陶遗址,其规模和完好程度在中国罕见。 此次发现的大型制陶遗址位于新郑市东北部一处残缺的郑韩古城墙内侧,沿城呈西北—东南走向,遗址自西向东分为生活区、作坊区和烧造区三个区域,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数万平方米。据文物考古工作者介绍,遗址全貌已经探清,并配合基建发掘了3000多平方米。从挖掘情况看,这里很可能是韩国官方制陶遗址。专家判断,附近还应当有成品区和废品区。此处属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大型制陶遗址,距今约2300年。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整个遗址保存的相当完好。在烧造区内,3个大型烧窑深埋于地下,窑穴最深的达3米多。

城垣

郑韩故城的城垣均是用土夯筑而成,城墙高一般为10米左右,最高可达16米、城墙基宽40—60米,顶宽2.5米。它是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是供人们游览的重要古迹。 [14] 北墙外侧有数处马面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新型城墙防御设施。

中华第一碑

河南省新郑市的郑韩故城出土的"无字碑",为"中华第一碑"。 "中华第一碑"整体呈圭形,像匕首一样尖尖的,上半身一边一个耳朵,下半部中间有一穿孔,质地是灰色沙岩,正反两面上部都磨得光光的。它全长3.25米,宽0.45米,厚0.25米。据考古工作者介绍,这通古碑是于1997年8月在新郑市区郑韩故城宫殿区内发现的。当时他们在这里开了10x10米的探方29个,大小深沟21条,发掘面积3238平方米,发现了古代墓葬、储水井、下水道、宫殿、道路等文物遗迹,并在一处古代宫殿的夯土层发现了一通"无字碑"。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俞伟超、李伯谦、安金槐等亲临现场进行鉴定。但由于碑上没有刻字,无法判断。 [中国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无字碑"进行了大量考证研究,他们从石碑的形制、现场发现的祭品、青铜壶,结合"礼记"、"仪礼"等古代文献关于太庙大碑的记载判断,此碑应是战国时期韩国太庙所立之碑,这比中国发现最早的汉代石碑要早数百年。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对此碑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入这通"无字碑"就是"中华第一碑"。 [

青铜器

郑韩故城出土青铜窖藏坑(4张)郑韩故城青铜器窖藏坑郑韩故城青铜器窖藏先后发现三批,均位于郑韩故城东城区内。[第一批1993年6月发现。位置在郑韩故城东城中部的金城路。这里曾发现多座青铜礼乐器坑和殉马坑,出土青铜礼乐器60余件。 第二批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发现。位置在郑韩故城东城中南部的新郑市城市信用社基建工地。共发掘6座青铜礼乐器坑和56座殉马坑,出土青铜礼乐器57件。 第三批1996年12月至1997元月20日发现。位置在郑韩故城东城西南部,今新郑市新华路中段的南侧。发现青铜礼乐器坑10座,殉马坑20余座。出土春秋时期的郑国王室青铜重器255件。其中青铜礼器坑4座,出土鼎、簋、鬲、鉴、壶、豆等111件;青铜乐器坑6座,出土编钟18套144件,与之伴出的还有悬挂编钟的木架(笋虡)6套和吹奏乐器陶埙4件

城市历史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史称东周。郑国随着周朝东迁,也从陕西棫林迁到洛阳以东,灭虢国、郐国,在此建都,为了区别在陕西的旧郑国,取名新郑。前375年,韩灭郑,从陕西迁都新郑。前230年秦灭韩,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之久。

新郑郑韩故城出土编钟数目之多,特别是中国银行新郑支行祭祀遗址一次206件编钟的出土,实为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同出土的还有7套已腐朽的木质钟架,更为珍贵。这些音乐文物的出土,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编悬制度,郑国编钟的演奏方法、用钟性质、编钟铸造、调音技术、音列规范音律水平以及在中国编钟音乐史上的地位,与郑声之间的关系,郑声的成就与影响等,都是十分难得的资料。

手工业生产是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手工业生产遗存的研究也是考古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郑、韩两国的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郑国的青铜铸造和韩国的冶铁在当时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因此,通过对郑韩故城手工业遗存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从而能够复原当时手工业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而对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手工业作坊的分布与城市布局的关系、手工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与特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机构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进一步为了解和认识郑韩故城的城市规划和布局、城市的经济生活以及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制度的变革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对郑韩故城始建年代和历史背景的探讨,可推动对春秋早期史事的深入研究。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郑韩故城作为郑国都城,建城时期的考古材料稀缺,学界对该阶段的考古学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以往文献中关于春秋初年郑国历史的记载也比较少且存在争议。随着《清华简》等文献资料的出土和整理,结合郑韩故城现有考古材料,这将有利于推动学界对春秋早期史事的深入探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