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河南乡村游以党建引领后小康时代乡村振兴接续奋进
发布时间: 2021-01-26 23:42:08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乡村振兴摆在面前的是后小康的问题,即建设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小康乡村的问题。后小康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在于党,只有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强化党的领导力量、组织效能、人才保障和群众基础,才能确保“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振奋人心的总目标和总要求的真正实现。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全力保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就是社会的全面脱贫。2020年,我国精准扶贫如期完成,成功递交了世界脱贫减贫事业的中国答卷。消除了绝对贫困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防止返贫发生的艰巨任务。这些任务也是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战略性任务。如何保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后小康时代治理相对贫困难题,推动美好幸福乡村建设的必要环节。突破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只有充分发挥党的思想路线的有效贯彻和落实的引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领导作用,才能根本保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扶贫“扶上马”后还要再“送一程”,针对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必须在党坚强全面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的狠抓落实作用,责任层层落实,保持党的各项帮扶方针和脱贫政策的稳定,提升脱贫质量,巩固并扩大脱贫成果;充分发挥党的督促检查作用,加强督查巡视力度,继续做好脱贫成效的考核,坚决杜绝虚假脱贫和数字脱贫,努力打造扶贫减贫监察铁军;充分发挥党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努力实现从产业脱贫到产业兴旺,从“两不愁三保障”到生活富裕,从乡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文化脱贫和移风易俗到乡风文明的有效转变。

夯实基层组织堡垒,提升基层组织执行能力,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组织保障

“把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国革命时期得出地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落实到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伟大经验。相应地,把支部建在社区里、把支部建在学校中、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等,继续发挥着“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党建光荣传统。基层党组织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支部工作一刻也不能涣散。对乡村振兴而言,也必须坚持党建的光荣传统,夯实基层组织,凝聚支部力量,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就首先要求扩大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的覆盖面,把党建工作积极融入农村经济产业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科技文化建设、社会风气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把党乡村振兴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位,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优势和致富优势,走出一条党建与“三农”发展深度融合之路。其次,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理念和设置方式,提升基层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通过把支部建在农村产业链上,建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一线,把政策灵活运用到产业上和环境治理上,助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致富一方人”的宏伟目标。最后,优化基层党组织服务方式,把党员干部镶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和教育引导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而强劲的组织保障。

以基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农村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和质量兴农是乡村振兴扭转乾坤的重要法宝,而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和质量兴农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强农。这就要求培养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基层党政人才,以及爱农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变通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这是因为党的命脉在基层,人才兴才能基层兴,基层兴才能国家强。对基层党政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素养,又要狠抓实践创新,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所涉及的深刻理念、价值立场和指导方法,以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必须深刻把握和践行党的各项“三农”政策,做到上策下达;必须加强实地调研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民情民意,做到下情上达,对于“三农”工作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科学创新的解决对策,同时要不断加强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经验总结,提高规避风险和化解风险的实践能力。如果说精准扶贫重在“外扶”,那么乡村振兴就重在“内兴”。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在内的多方面目标体系,也是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专业的大量人才需求体系。因此除了培养党政人才之外,乡村振兴还需要培养一大批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农村当地人才。只有当地人才兴旺,才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农村资源、土地、森林等一系列生产要素活跃起来,开发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振兴,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扎实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壮大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立场,也是我们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这是根本要求,也是力量源泉所在。乡村振兴的成效如何,最终都要体现在农民是否能够得到真切的实惠上。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首先必须是让农民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并以此为载体,扎实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也就是说,乡村振兴必须要保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美丽、农民增收的有效协同,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科技富民、产业富民、生态富民,让农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不断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早已证明,谁能够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谁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就能实现决定性的胜利。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还必须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我们党只有厚植人民情怀,坚持人民群众创造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发掘群众力量,才能使农村实现从脱贫攻坚站起来,到产业振兴富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和改革创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坚持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的直接引领,实现“去短板”“保供给”“保增收”的有机统一

顶层设计的完善与牢靠是决定乡村振兴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2020年,“三农”工作积极克服新冠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保供给”的决策部署,加快生猪恢复生产,夺取粮食大丰收,为“十四五”开启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十四五”期间,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党关于农业稳产保供的具体政策的直接引领,完善农业发展的各项补贴政策,确保农产品生产稳中有增和品质提升以及农民致富增收。我们知道,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始终是制约“三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十四五”期间还必须做好“去短板”的具体政策引领,确保“三农”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落伍、不掉队。针对农村道路交通、电网通讯、饮水安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整治、社会保障等与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环节,必须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和投入强度,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有效的投入机制,为农业高质高量、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富足增收筑牢扎实的基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