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河南省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产业扶贫,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在罗山县庙仙乡熊林村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清水缓缓流淌,成群结队的小龙虾游得正欢。
“我这是一水两用,种一块地能挣两份钱!”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广兵说,“你瞅这虾个头多大,每公斤至少卖60元!”
稻渔综合种养是河南省大力扶持发展的特色农业。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动各地坚持短中长结合统筹谋划扶贫产业,确保短期能脱贫、中期能致富、长期可持续,重点扶持发展了五大特色产业。
发展特色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业。河南省在贫困地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653万亩、中药材350万亩、优质饲草作物69.4万亩、稻渔综合种养95万亩。创建了64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5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了600个河南知名农业品牌。
发展小型加工业。全省建设扶贫车间3820个,带动贫困群众再就业5万人。
发展乡村旅游业。2018年以来,全省共培育旅游扶贫示范县1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450个、旅游扶贫示范户1034户。
发展电商产业。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重点,去年以来全省通过电商促进农产品上行490亿元。目前,全省共认定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95个,覆盖全部脱贫县。
发展光伏产业。全省建设扶贫电站超两万个,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容量全国第一、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容量全国第一、参照执行项目规模容量全国第一,年收益约25亿元。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清丰县阳邵乡食用菌基地,一座座大棚充满生机与活力。大棚内,整齐排放的菌棒上,一簇簇平菇长势喜人。
“一个棚大概投资3万元,出菇3茬约2.5万公斤,第一茬基本回本,剩余两茬为净赚。照这样下去,俺也能实现小康了!”捧着刚刚采摘下来的平菇,阳邵乡北阳建村村民崔兆亮笑得合不拢嘴。
在清丰县,不少村民像崔兆亮一样,在政府惠民政策的支持下,通过食用菌产业搭建的扶贫平台,靠着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路。
产业扶贫是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根据建档立卡统计数据,河南省有469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帮扶、发展生产实现增收脱贫。
培育新型主体,打造扶贫带贫生力军。我省在贫困地区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00家、农业产业化集群93个、农民合作社8.9万家、家庭农场11.78万家,带动贫困户92.6万户。在此基础上,河南省探索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发展链条,降低了贫困群众单打独斗的风险。
做好农业服务,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依托全省1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产业技术团队,开展农业技术宣讲活动,帮助贫困户解决技术难题。
近年来,河南省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通过发展扶贫产业,不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省所有脱贫村均有集体经济收入。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脱贫攻坚期内,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一大批贫困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实现了县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兰考县围绕产业扶贫、产业带贫,大力发展品牌家居、循环经济、绿色畜牧三个主导产业和智能制造、文旅培训两个特色产业,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洛宁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以“五金扶贫”为主的产业扶贫发展之路,先后打造了6条沟域经济示范带,产业收入占贫困群众收入的比重持续提升。
卢氏县大力发展食用菌、核桃、药材等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布局持续优化、链条逐步延长、效益日益彰显,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内乡县明确提出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以金融杠杆撬动百业,带动骨干企业和扶贫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内乡县通过全省普惠金融试点县验收,内乡农商行成功改制,业绩跃居全省前十。
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引来“活水”。通过产业扶贫,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各种资源优势得到了挖掘和发挥,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增强,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下一步,河南省将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阔步迈向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曾鸣)
责任编辑:王珊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