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育种优势全国领先,花生面积全国第一,花生产量全国第一,但本土花生加工企业少、小、弱,产品附加值低,原料优势未能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为破解河南省花生产业发展难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牵手花生大县正阳,通过“三链同构”协同发展,做强正阳花生产业,打造科技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正阳是河南省花生大县,常年花生种植面积170多万亩,占全省花生种植面积的9%,总产量50多万吨,素有“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的美誉。但正阳花生产业发展仍存在优质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不大、标准化种植水平不高、加工业相对落后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困扰当地花生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正阳县开展院县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利用自身技术、人才和科研优势,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种植品种的高油酸化,做优一产,全面提高正阳花生原料的品质,打造稳定的高端供应链;以一产带动花生加工业的发展,做强二产,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价值链;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通过“三链同构”,促进“三产融合”,推动正阳花生产业做大做强。
做优一产打造优质供应链
正阳花生常年种植面积170多万亩,连续多年收获“全国花生第一大县”的称号。然而,长期以来,当地花生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突出。如何让正阳花生叫响品牌、闯出市场,真正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成为院县合作后急需攻克的一大课题。
“若要产品好,品种很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一语中的。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不好,品质就难以保障,品牌更无从谈起。那么,正阳的花生品质如何呢?
实施院县合作项目以来,河南省农科院多次组织相关专家,为当地花生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提供技术咨询。2020年5月,为了摸清当地花生种植的实际情况,河南省农科院花生团队奔赴正阳,开展实地考察调研,与当地种植大户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
“经过调研发现,正阳花生虽然种植面积大,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优质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较小,目前仅20万亩,占比不足12%,不利于产业提质增效。”院县合作责任单位、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胡海燕研究员说,要提高正阳花生品质,必须大力推广种植优质高油酸花生品种。
高油酸花生是指花生脂肪组成中油酸含量超过75%的花生品种。油酸是花生脂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花生营养价值、保质期(货架寿命)和花生油理化稳定性的重要品质指标。高油酸花生具有营养保健价值高、化学稳定性好、抗氧化、耐储藏、产品货架期长等特点。发展高油酸花生,有利于花生产业提质增效,有利于花生产品消费升级,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由于多雨易涝、病虫害严重,近年来正阳广泛推广应用了起垄种植技术。但生产上普遍应用的起垄技术宽度和高度不够,而且是先播种后起垄,存在播种深浅不一、出苗不整齐,通风透光性不佳、易发生病害,部分花生下针扎在垄沟里、不能充分结果等问题。”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及配套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专题负责人、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臧秀旺认为,好品种还需种得好,花生标准化种植技术水平不高最终会影响产量和品质,急需改进。
此外,花生的病虫危害逐年加重,也是正阳花生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需要创新防控方式,采取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为满足正阳花生高质量发展需求,促进正阳花生升级换代,全面提高正阳花生原料的品质,河南省农科院在正阳大力推广高油酸花生品种豫花37号及配套宽幅高垄种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稳定的优质供应链,成效显著——
在正阳县付寨乡章寨村建立豫花37号及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百亩方2个,在新阮店乡胡老村建立豫花37号及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千亩方1个,在真阳镇和熊寨镇建立豫花37号及配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示范万亩方各1个,在2020年夏播花生生长季节遭遇前期干旱、中期湿涝及后期干旱极为不利的气候条件下,真阳镇核心示范区黄磊家庭农场500亩豫花37平均亩产406.54公斤,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381.06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做强二产提升产业价值链
长期以来,正阳虽是我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但产品多以原材料销售,花生产后深加工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正阳县花生精深加工规模企业23家,其他家庭作坊等小型花生加工厂有数百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副研究员张丽霞说,单从加工企业数量上看,正阳花生深加工产业貌似规模不小,但普遍存在休闲花生产品稳定性差、货架期短,带壳炒香花生风味不突出,麻辣花生酥脆度差,高品质低温花生饼粕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张丽霞认为,要让正阳花生的原料优势形成商品经济优势,必须推广花生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新产品,改变本土花生加工企业小、散、弱的现状,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此,河南省农科院在正阳县示范推广精深加工技术,以此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加工业的发展,提升价值链。
——选取优质原料。充分发挥高油酸花生营养保健价值高、化学稳定性好、抗氧化、耐储藏、产品货架期长等特点,开展订单生产和专收专储,以高油酸花生豫花37号为原料,通过风味炒香花生加工新技术的示范,生产出“嚼着脆,品着细,咽着滑,回味甘”的原味炒香花生新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创建了“花生西施”品牌。
——改进炒制技术。2020年推广了原味炒香花生标准化炒制技术。该技术采用电磁加热方式,结合先进自动控温装置,实现了花生炒制过程的精准控温以及生产的标准化,从而保持花生原有的丰富香味、原有口感和稳定的产品品质。建成600—800斤/小时炒花生生产线1条和300M2保鲜周转库1座,解决了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带壳炒花生产品稳定性差、货架期短、风味不突出等关键技术难题。
——注重技术培训。针对正阳加工企业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制作了花生制品质量检测技术手册,开展技术培训3次,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约400人,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促进了示范县技术人员及企业生产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2020年6月16日,在乡产天下、快手平台直播举办了“助力农产品加工科企对接云上现场会”,与正阳新地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云对接“花生产地高效加工技术”培训,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人。
吃干榨净延伸拉长产业链
花生全身都是宝。花生壳可以用来生产食用菌的菇棒,每100公斤花生壳,能产鲜菇100公斤左右;花生秧可以加工成饲料,带动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把一颗花生“吃干榨净”,同样是院县共建的重要议题。
“一般来说,亩产花生的产量就是花生秸秆的产量。正阳花生秸秆产量约50万吨,产量巨大,含有粗蛋白、粗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物质,且质地松软,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资源。”河南省农科院畜牧所副研究员马慧慧说,正阳花生副产物资源丰富,但调研中发现,当地花生秸秆饲料化利用仍存在花生秸秆收集技术落后、分级不明确、加工处理过程不规范、饲料化产品单一等技术瓶颈,制约着正阳花生秸秆饲料化科学、高效利用的发展,未能充分发挥其延伸产业链的价值,急需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针对花生秸秆利用存在的秸秆收贮难、品质控制难、行业整合难等问题,2020年9月18日和2020年12月8日,河南省农科院分别举办了“花生秸秆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研讨会”“花生秸秆饲料化科学利用技术培训会”,提升了花生收储商、户科学利用花生秸秆的理念,增强了花生收储户科学利用花生秸秆的信心,为花生秸秆饲料化科学利用技术的推广、促进花生秸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提高花生秸秆产品附加值,推动花生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快速发展,省农科院对接服务正阳县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协助企业建立了花生秸秆饲料化利用研发技术平台,提高了正阳县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的加工能力,新增周边3个自然村的花生秸秆订单收购合同,覆盖花生种植户1000余户。通过用工带贫、资金带贫及订单式带贫等多种形式带动扶贫60余户。新增花生秸秆收储户、点15个,新增花生秸秆协会会员20个,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循环运行模式,增加经济效益300余万元,提高了花生秸秆饲料化科学利用水平,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增加了产品附加值,真正做到了把一颗花生“吃干榨净”。
科技浇灌促发展,院县合作结硕果。在院县共建过程中,河南省农科院坚持“三链同构”,带动了正阳电商、物流、贸易、期货、旅游等产业发展,达到了“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目的,让“小花生”长成了“大产业”,正阳花生真正强起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新征程上,省农科院将继续加强院县合作,为我省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科技力量。(曾鸣 潘新好)
责任编辑:王珊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