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雨水”过后,中原大地绿意盎然,8500多万亩小麦长势喜人,正在返青、起身、拔节,田野里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的河南,“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稳步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稳住“基本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千里沃野筑牢“中原粮仓”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解决好吃饭问题摆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我省始终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作为政治任务,不断展现出新担当新作为。”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介绍,我省粮食产量自2006年起连续15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超过1300亿斤,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了“河南贡献”。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省经受住疫情、洪涝、病虫害等多道关口考验,稳住了“三农”基本盘,把粮食生产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1365.16亿斤,比上年增加26.08亿斤;亩单产847.5斤,比上年增加15.8斤,总产量首次跨越1350亿斤台阶。
俯瞰中原沃野,粮食生产一步一个台阶,丰收有“底气”。
——落实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成“网红”。如今,商水县张庄乡的高标准农田,引来一拨又一拨省内外参观者观摩学习,360度旋转摄像头实时监测着田野里庄稼,墒情、苗情、水肥等情况实时查看。“点开手机上的APP不仅能查看小麦长势,还能控制喷灌阀门,多阀同浇,今年春旱浇地一点也不发愁。”当地种粮大户周群元自豪地说,有了大数据、云计算等农业科技,连年丰收有“底气”。
如今,行走在高标准农田内,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旱涝保收,粮食生产不仅实现高产稳产,又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今年计划再建设750万亩,不断筑牢粮食生产“根基”。
——落实藏粮于技,新农人挑起“金扁担”。
去年麦收之际的黄泛区农场,万亩麦田里铁甲轰鸣、吞金吐雾,九分场农业主管王慧阳熟练调度农机抢收小麦。
80后的王慧阳调度30余台收割机和数十辆运输车辆对他而言“轻车熟路”。把广袤田野打造成“露天工厂”是“麦田后浪”的目标和使命,他们开展耕种管收储加销等生产性服务,引领和带动更多小农户挑起“金扁担”,共同筑牢中原“大粮仓”。
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3%,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3%,持续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我省推进粮食丰产丰收的“底气”越来越足。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应变局、开新局,有了粮食生产这个“压舱石”,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有底气和信心。
美丽乡村展现田园风貌
“自从村里下水管网统一纳入污水管网后,这里也跟城里人一样用上了抽水马桶。”春节期间,刘耀刚带儿子回老家新密市刘寨镇王沟村,惊喜地发现村里的变化。
“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曾是不少村庄的真实写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管理等重点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升。
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省村庄普遍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环境脏乱差彻底扭转,农村面貌改变幅度居全国前列,整治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截至目前,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到80%,全省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到94%,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80余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省还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国土绿化、水生态修复等相结合,全域整治、全面整治、持续整治,刷新外在“颜值”,提升内在“气质”。全省已创建“四美乡村”3388个、“美丽小镇”224个、“五美庭院”94.6万个。通过实施“千万工程”,选取1000个行政村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有效带动全省4万多个行政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垃圾难寻觅,绿意满乡村。人们欣喜地看到,在广袤中原大地上,人居环境的全面变革正在向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了最大的民心工程,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男男女女都外‘嫁’,村里光棍扎成堆。”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坐落在紫云山脚下,一则顺口溜道尽了昔日之穷。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雷洞村把荒山变成了青山,青山变成了“金山”,发展民宿、餐饮、旅游等产业,全村基本实现“家家无闲人,人人有钱赚”,人均收入从2014年2000元增长为如今的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一举甩掉“贫困帽”,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
放眼整个河南,像雷洞村这样的“明星村”还有很多。通过脱贫攻坚,发展乡村产业,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我省不断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大力培育发展带贫主体,全省有1630个扶贫龙头企业、1.02万个带贫专业合作社、3820个扶贫车间参与带贫。全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469万人,占脱贫人口总数72.5%,贫困地区基本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局面。
此外,通过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带动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既强了产业又富了农户;基本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东,农民累计分红超过22亿元。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作为农村人口大省,我省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中心任务,不断拓宽增收渠道,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07.93元,增速连续9年高于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成效逐渐凸显,乡村更加和谐稳定。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稳住“基本盘”,筑牢“压舱石”,是亿万百姓所愿,更是关系全局的“国之大者”。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党中央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必将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新画卷!(记者 刘红涛)
责任编辑:王珊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