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奏响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河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21-04-08 08:00:00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十三五”以来,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稳步推进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不久前举行的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18.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河南省绝对贫困人口实现清零,减贫成效前所未有。

  聚焦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河南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精准后续帮扶,围绕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预警,做到及时发现、精准施策。“全省对有劳动能力的,提供产业、就业等帮扶,帮他们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切实保障他们的生活,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河南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发展产业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3月11日,在封丘县鲁岗镇前岗村的多肉种植基地内,村民孙建蔓忙着对大棚内的多肉植物进行分类管理。依靠多肉产业的带动,孙建蔓和周边村庄的300余户低收入家庭成功实现脱贫致富。“在村里上班,时间灵活,能照顾到两个孩子,每月能拿1500元基本工资,再加上政府给的各项补贴和丈夫打零工的收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因为聋哑,孙建蔓用手语比划着,脸上露出了笑容。

  坐落在紫云山脚下的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自脱贫攻坚以来,雷洞村上下齐心,把荒山变成了青山、青山变成了“金山”,通过发展民宿、餐饮、旅游等产业,基本实现“家家无闲人,人人有钱赚”,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2000元增长到如今的1.2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产业兴则脱贫稳,乡村产业发展让数以万计河南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资料显示,全省大力培育发展带贫主体,有1630个扶贫龙头企业、1.02万个带贫专业合作社、3820个扶贫车间参与带贫;其中,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469万人,占脱贫人口总数的72.5%,贫困地区基本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局面。

  针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十三五”时期,河南省累计建设易地扶贫安置点858个,25.97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进了新房,实现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梦想。

  卢氏县兴贤里社区是河南最大的扶贫搬迁社区,居住有扶贫搬迁户2757户,人数达11227人,社区内配套了医院、学校、生活超市等,还建有多个扶贫车间,来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从卢氏县东明镇深山区搬来的刘娟就住在这里。“之前一家靠种7亩山地维持生活,搬到这之后不仅分到一套125平方米的新房子,而且还就近找到了工作,现在不论是给老人看病,还是孩子上学,都比之前方便多了,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真要感谢党和政府。”刘娟激动地说。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把解决好吃饭问题摆在“三农”工作的首要位置。近年来,河南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特别是去年,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病虫害等多道关口考验,稳住了“三农”基本盘,把粮食生产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1365.16亿斤,首次跨越1350亿斤台阶。

  春日里,从商水县城区驱车前往该县张庄镇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沿途一望无际的麦苗青青,看着煞是壮观,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让人禁不住拿起手机拍下眼前的壮美画面。

  “360度旋转摄像头实时监测着田里庄稼,墒情、苗情、水肥等情况实时查看,点开手机上的软件就能查看小麦长势,还能控制喷灌阀门,实现多阀同浇,省工、省力、省时。”有了大数据、云计算等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种粮大户周群元种起地来得心应手。

  周群元的底气来自河南省不折不扣地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结果。去年以来,商水县在张庄镇实施了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水肥一体化及物联网工程等,建设了物联网控制中心、土壤墒情监测站、病虫害防治监测站等。同时,还引导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统一供种、供肥、田间管理等进行标准化生产,稳步提升了粮食品质和产量。

  目前,河南省1.22亿亩耕地中超过一半实现了“高标准”,到2025年,全省将建成高标准农田超8000万亩;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3%,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3%,持续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河南推进粮食丰产丰收的“底气”越来越足。

  除了抓住粮食生产这个核心竞争力之外,河南省还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速推进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多彩农业新格局。统计数据显示,全省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7%;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和食用菌、蔬菜、中药材产值均居全国前列,焦作山药、信阳茶叶、西峡香菇、正阳花生、鄢陵花卉等闻名全国。

  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河南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壮大肉、面、油脂、乳、果蔬制品等产业集群,推动更多农产品实现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由卖普通商品向卖品牌商品转变。多年来,全省培育了双汇、三全等知名企业,涌现了好想你、华英等知名品牌,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立足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河南省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支撑保障体系,让更多农产品实现就地“线上增值”、农民实现就地“线上就业”。

  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立足发展基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走进楼房林立、干净整洁的兰考县谷营镇曹庄村,处处都能嗅到春天的气息。殊不知,在2015年之前,曹庄村却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另一番景象。“当时,曹庄房屋破破烂烂,垃圾荒草遍地,村集体收入为零,在连续考核倒数、被乡里两次‘请’上台表态发言后,我打起了退堂鼓。”曹庄村党支部书记曹秀俊说起往事有点惭愧。

  眼看着周边的村庄一个比一个变得美了起来,让曹秀俊产生了很大压力。曹秀俊下定决心,“一定要带着村民干出个样子来。”之后,村里的乡亲们通过创先争优,及各方面政策帮扶下,曹庄村的面貌逐渐发生变化:水泥路户户通达,随处可见的花坛游园,健身器材设施齐全,清洁饮水通户达院,天然气进村入户……

  2016年底曹庄村顺利脱贫摘帽,引进的5个扶贫产业项目为村集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日子。”曹秀俊高兴地说。

  与曹庄村一样,在河南省有成千上万个乡村正在变得更加整洁有序、美丽宜居。“清理了私搭乱建的旱厕,拆除了房前屋后的羊圈,垃圾不见了,苍蝇也不乱飞了。”西平县蔡寨回族乡蔡寨村党支部书记朱顺兴说,“村里有4条路3条沟,不仅清洁工经常打扫,村干部也分有责任段,老百姓很认可,之前拎个塑料袋随手就扔,现在是自觉地投进垃圾箱里。”

  自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省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管理等重点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明显提升。

  截至目前,河南省行政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废旧农膜综合回收率达到80%,全省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到94%,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80余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

  立足发展基础,河南省还持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盘考虑乡村发展因素,不仅刷新了外在“颜值”,而且提升了内在“气质”。目前,全省已创建“四美乡村”3388个、“美丽小镇”224个、“五美庭院”94.6万个;通过实施“千万工程”,选取了1000个行政村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有效带动全省4万多个行政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

  农村变美,农村的吸引力变得更强了,河南不少地方开始挖掘乡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了前列。信阳市平桥区打造郝堂村、新集村等望见山水、记住乡愁的特色村落,满眼绿色引来八方游客。

  大田翻碧浪,沃土尽生辉,如今,放眼广袤的中原乡村,处处透着精气神,展示着新变化、新气象、新干劲,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变成现实。(张培奇 范亚旭 王帅杰)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