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献身菌业三十载 润“菇”无声香四溢 --专访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研究所所长杜适
发布时间: 2021-05-06 17:46:08 来源:大河报客户端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即将迈入“十四五”规划实施之年,全国各行各业都在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新发展目标。在国家脱贫攻坚背景下,食用菌产业一直是见效快、广覆盖市场大的绿色扶贫产业。以产业强市三门峡为例,2019年,三门峡市共栽培各类食用菌3.7亿袋,鲜品总产量37万吨,总产值29亿元。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把培育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势特色农业的重要产业。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如何正视新发展理念给食用菌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寻求新衔接,更好为“十四五”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做规划,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物研究所所长、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三门峡综合试验站站长杜适普在总结中又开始新的思索。

野生菌类资源普查填空白
 

野生食用菌的普查和驯化工作在河南尚属空白,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一直是杜适普念兹在兹的重要课题。2004年起,杜适普在随后的15年间带领科研团队爬山涉水,掌握大量野生食用菌第一手资料。截至2018年,团队先后50多次大面积勘查和全方位定点调查,采集野生真菌标本1300 份,初步查明豫西地区隶属43个科188个种的野生真菌。同时,他带领团队根据用途对野生真菌进行了分类,简述生活习性、分布情况和用途。填补了河南省野生食用菌调查、驯化、开发利用的空白。 

 优势品种选育助菌农增收

“育得一个好品种,致富一批种植户”。2010年,杜适普带领科研团队借助试验室内模拟生境,对优势野生品种展开驯化栽培研究,这一干又是10年。成功选育推广了2个香菇和5个平菇生产主导品种。其中,“豫香1号”香菇新品种于2018年2月顺利通过河南省种子管理部门的新品种鉴定,打破了河南省长期无自主知识产权香菇新品种的局面。“豫香1号”香菇,累计推广种植规模超10亿袋,已成为三门峡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香菇新品种。为此,杜适普团队获得了2016-2018年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和推广贡献奖。 

 

杜站长关心查看菇棚生长情况

 变废为宝促循环转型

一次下乡调研途中,看到苹果园修剪下的枝条和老树更新的废材堆积如山,杜适普茅塞顿开。能否用废弃的苹果枝条替代桦栎木生产平菇、香菇等食用菌?杜适普经过一系列的反复试验,论文《用苹果枝条栽培袋料香菇》公开发表。接着,杜适普又乘胜追击,成功创制出苹果枝木屑栽培平菇的培养料配方。至此,三门峡市食用菌生产驶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逐步形成绿色循环发展模式。2014年,杜适普带领科研团队又成功研制出以洋槐树枝木屑为主要原料的香菇培养料配方,都取得了良好推广应用效果,并顺利申报国家专利。随着香菇栽培规模的扩大,杜适普又带领团队进行试验和探索,研配出利用香菇废料栽培猴头菇的方法,生物转化率达到70%以上。该方法也已申报国家专利。 

 

沉迷野生菌种资源的保护与调查

 规范标准快发展

2006年之前,食用菌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标准滞后,检验监督制度不健全,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这一直是杜适普团队的一块心头病。在三门峡市和各县市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杜适普团队围绕香菇、平菇、黑木耳等13个食用菌主栽品种,完成了1项国家行业标准、21项河南省地方标准和9项三门峡市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共31项食用菌产业标准。有效解决食用菌“无标生产,无标流通”的问题,促使食用菌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及产品标准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先后在黄河金三角地区累计示范推广应用6200万袋,增加效益6600万元。优质菇率上升了15个百分点,为三门峡市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和食用菌产品的出口创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真菌子”服务基层富乡亲

“老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最好的研究课题”,是杜适普在团队里常说的一句话。2014年,他到渑池县仁村乡上西村开展技术培训时,了解到乡亲们不懂技术、盲目种植香菇接连失败的情况,就毅然担任技术顾问。随后,多次带领科研团队放弃休息时间,前往上西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两年时间,该村香菇种植规模就达10万多棒。与此同时,他带领科研团队走遍了三门峡市6个县市区的30多个乡镇50多个村,开展科技培训讲座,向菇农讲授新思想、新理念。

2015年12月6日,在灵宝五亩乡培训班结束,他带领30多名学员挨家挨户地走进菇棚进行实地指导。一晃几个小时过去了,天色渐晚,大家还都没有回家的意思,一直跟着边听边问。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拦住杜适普说:“老师,你可是不敢走呀,我家的菌袋要坏了,你得给看看,晚上我给你擀面条吃。”等挨到老大娘家的菇棚,天已经黑了。大娘拿来了应急灯,看完菌袋,交代完注意事项,老人家死活不让走,要擀面吃。

 

 

 

杜适普赶忙说:“后边还有几家需要看看,不看看人家也不愿意的,你回去吧,下次一定去你家吃面。”就这样,继续挨户指导,等回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2017年以来,杜适普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在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相继帮助卢氏县、灵宝市、渑池县、陕州区等10多个乡镇、企业,建起了食用菌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被菇农称为食用菌行业的“真菌子”。

由于技术推广工作业绩突出,杜适普被河南省农学会评为“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示范推广显实效梅花香自苦寒来。30年的付出,杜适普在食用菌研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两个项目,就新增效益4000多万元,使600多万公斤农作物下脚料变废为宝,优质菇率由原来的67%提高到82%,产量和品质均得到大幅提高。杜适普团队还结合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引进试种、示范推广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10多项。

杜适普还注重与兄弟单位的合作,先后在河南和山西10多个县(市)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30多个,累计推广栽培各种食用菌20多亿袋,总产值100多亿元。30年来,杜适普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省、市科研课题29项,获得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奖贡献奖、国家区划学会科技成果奖等科技奖励28项次;主持和参与起草了食用菌行业和地方标准36项;主持和参与编写出版食用菌专业科技图书31部;公开发表食用菌专业学术论文48篇。申报国家专利2项;培育香菇新品种2个、平菇新品种5个,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驻村扶贫立新功

2017年5月,杜适普同志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到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的横涧乡下柳村驻村当了第一书记。进村的第二天,就同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对村属4个自然村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困难党员户等70多户进行走访。在入户调查时发现了下柳村四组的李某园家庭,其本人双目失明,其女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父女双双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非常艰难。

调查结束后,召开村组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会议,进一步精准识贫。会上他顶着压力清退了不符合条件的3户“贫困户”,并将李某园家庭确定为贫困户。新识别的贫困户没有帮扶人,他就自告奋勇成了李某园家的帮扶责任人。五六月份的脱贫攻坚战役正处在白热化状态,联系李某园家就医事宜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时刻惦记着。

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的他胃病复发,6月16日请假回家看病,到三门峡市区后,却是直奔市康复医院。院方了解情况后决定每天仅收10元生活费,为其免费治疗。得到院方的支持后,他顾不上自己去医院看病,只是到药店买了点药,仅仅在家停了一个晚上,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卢氏,会同村党支部准备材料,商量李某华入院治疗的一切事宜。6月20日将李某华送医诊治,解决了李家的燃眉之急。2017年6月22日“清风卢氏”报道了他的事迹,卢氏县政府、河南省政府网站纷纷登载。2017年底,组织上把他调到深度贫困村--杜家岭村驻村,条件更加艰苦,是横涧乡出了名的老大难。但他却说:“真扶贫就是要扶真贫,扶深贫”。

2018年,他借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的契机,理顺两委班子的工作关系,激励大家干事创业。同时,把他的10万元第一书记扶贫专项经费入股合作社,支持村里发展养牛产业带贫致富。朋友提醒他:“扶贫资金不好用,万一牛场搞砸了,要追你责的”。他却说:“我做驻村第一书记,怕担当,不作为,不是我的作风。”牛场老板被他的真诚深深感动,发誓要对得起杜书记。不负众望,2018年牛场累计出栏肉牛10多头,带贫6户20人,还给村集体分红5000元,实现了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全村顺利实现脱贫54户206人,贫困人口仅剩6户20人。除了干好日常工作,他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贫困村发展种植核桃树700亩,种植花椒500亩,杭白菊20亩,帮助指导贫困户杨贵林种植天麻,通过产业带动,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由于长期在繁杂的事务中劳累工作,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多次因头晕摔倒,医生强烈要求住院治疗,但因村里事多走不开,一直带病坚持工作着。

直到2019年6月,医生下了“最后通牒”,才住进医院,但还没住到10天,村里有了急事,杜适普随即办理出院回村。付出必有回报。2004到2019年,杜适普连续16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被表彰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省农学会先进工作者、三门峡市优秀共产党员。

三十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杜适普始终忙碌在食用菌科研、生产一线,用双脚踏遍每一个食用菌基地和菇棚,把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农户手中,把收获的喜悦带给千家万户。作为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作为科研工作者,他用一系列成果实现了人生价值;作为基层农技人员,他以坚毅和执着,谱写了一曲曲献身科研、不负韶华的壮丽篇章,托起了大山深处老百姓的致富梦想!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李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