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发布时间: 2021-08-16 16:00:33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麦收是三宝,大穗、大穗、全粒。今年我们都算了,平均亩产1000多斤,又是一个大丰收!” 30万多斤小麦枯竭,山东省夏津县雷市集镇市小石庄村粮食大户喜气洋洋。

        今年夏粮再次收获,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从中原的粮仓到皖北平原,从齐鲁大地到洞庭湖,农民们都面临着五谷丰登的喜悦。

        习近平总书记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农业的基本状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或削弱。吃东西不用慌,这个随时都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与中国一道走上了粮食安全之路。特征。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将实现“十七年过剩”,连续六年稳定在1.3万亿美元。大批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中挥洒汗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从依赖气候到高产稳产,农业生产迈向现代化

        从“打黄土”到开地农机,从“盼丰收”到旱涝保收,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仓大国基础扎实。

        —— 将粮食埋在地下,依靠高产、稳产。

  在河南省浚县3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土地连片,渠路相通,农田信息监测系统随时监测农田墒情变化。

        “过去‘望天’,现在有高耕地,旱可浇,水可干,高科技带动,高产稳产有保障。”傅庄村粮食大户傅太华拥有500亩优秀土地,位于示范区。在中部地区,他对粮食高产充满信心。

        粮食生产在耕地上。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建设高水平农田。政策出台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确保粮食就地储存。

        “高端农田建设大大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普遍实现了‘一季两吨粮食’。中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秀东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8亿亩高等级防汛抗旱农业用地,到2022年将增至10亿亩,可稳定保障1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

        ——.当粮食利用技术储存时,农民造成了“金杆”。

        食品生产的出路在于科学技术。 “和以前不一样了!我种了340亩小麦,以前是用镰刀  和两条腿手工收割小麦的。我雇了20个人花了半个月,花了6万多元。” ”今年。我请了6台机器,两天就完成了,省了4万多元。”湖北省枣阳市乌店镇小湾村的“老派”罗明君不禁感慨。

        “农业机械化带动了生产效率的转变,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劳力畜力向机械作业的历史性跨越。”高达71%。

        以农业机械化为代表,中国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普及,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加快粮食科技储备成为现实。

        ——个“中国种子”被用于中国谷类,种业“芯片”被封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各领域高质量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改进。它们变得越来越充足。

        ——产业结构优越。

        “强筋小麦做面包,中筋小麦做馒头,弱筋小麦做饼干。今天,小麦要在市场上找找看,按需订购。”山东省沂南县新和益雪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秀玲带领近3000户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小麦,每只猫的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高0.1元。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嘉兴现代农机合作社社长盖永峰站在田里,看着喷洒有机肥的大豆田,心情十分愉悦。 “目前,亩产至少可以达到400公斤。”合作社实行玉米、大豆轮作。大豆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2000亩增加到今年的11000亩,预计亩增产100公斤以上。

        调整品种,优化结构,与需求变化同频共振,开始现场加减。今年,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37.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按照“稳粮、优经济、扩饲料”的思路,近年来,我国在东北优势地区稳定玉米生产,新增大豆种植面积5000万亩以上。粮、棉、油、糖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开发模式是环保的。

        稻鸭共生和有机耕作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节省农药化肥成本,还可以提高稻米品质,增加养鸭收入。 “这几年,我越来越意识到种粮比质量好!”湖南省益阳市兴农粮食产销合作社主任刘金良说。面积和比产量,谷物的种植非常重要。赚钱很难。近年来,经过改造开发,五款大米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40%以上。

        化肥减药,品质提升,生态发展成为田间生产的主旋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介绍,各地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替代有机肥、全程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技术。生物,继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规监测合格率连续六年保持在97%以上。累计打造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5.5万种,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幅提升。

        ——. 新工业方式。

        进入黑龙江省巴彦县明溪西集市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玉米加工车间时,工人们正在努力工作。 “我们的有机糯甜玉米在网上卖得很好!去年,合作社生产了4500 万条,其中90% 是在网上销售的。”合作社总裁王德峰自豪地介绍了合作社打造综合性玉米产销产业。鼓励周边农民种植粘甜玉米3万亩,车间每天从业人员120人。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年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 2020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超过6000亿元。

        为保质保长期,我国粮食生产从“有无”到“好无”,由“旧动能”向“新动能”转变,“积累”向“积”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质量提升”,国家飞跃越来越好,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拓展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春天种几公里,秋天种一万元。”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科协社布镇镇长邓树东带领农民种植富硒水稻和再生稻。秋收后利用秸秆种植香菇,形成了集水稻、香菇种植、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 1500余名城市农民登上了这趟“致富快车”。 “去年,我家种了70亩水稻,秋收后,我种了蘑菇,加工成干蘑菇出售,收入18万元。我家脱贫他走了,还有什么发生在我儿子身上!”Riedrichhundtwasser 村的村民何光荣高兴地说。

        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产业链一段时间拉长,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吸收了3000多万人口,其辐射带动了1亿多农民增收。

        —— 向价值链上游移动并以优惠的价格出售优质食品。

        “以前1公斤小米在块钱上卖五六个,现在卖20元,皇谷子变成了‘金小米’!”山西省阳曲县北社村农民张立新尝试了带来甜蜜的品牌。通过施用生物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人工除草不使用农药,“小米养曲”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建设带来实效。阳曲县农民每年增收近1000元,不少农民用小米来开车。

        优质食品工程深入实施,一大批区域公共品牌号召进入市场。目前,中国农村产业特色品牌已超过10万个,做强品牌、致富农民的道路正在拓宽。

        —— 完善利润链,让农民收入更加稳定。

        漫步在贵州省岑巩县龙江河畔,杂交稻田郁郁葱葱。 “跟着领导,不愁赚钱。公司技术人员全程监控指导,买2000亩块钱保亩,买工保。去年我种了142亩,纯收入4万多,今年又扩大了80亩!”龙田市总医院村民朱丽兴奋地说,党+龙头公司+合作社+大种业“,曾贡县发展了3.22万今年杂交水稻制种万亩,带动8000余户农民增收稳步增长。

        目前,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约9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0万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0万多个。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了粮食产业的“新阵型”,通过契约、分红、股权等紧密的利益联系模式,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其中,龙头企业已带动1.25亿农民投身现代农业产业。

        依依嘉禾,现在是我的仓库。粮食丰富,农业稳定,繁荣安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起点上,我们完全有能力撑起中国的饭碗,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并赢得更大的挑战,迎接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主动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