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我为群众办实事▪聚焦“一老一少一青壮” | 让“顶梁柱”撑起一片天
发布时间: 2021-09-08 01:04:07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青壮年就业创业的三个侧影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汤传稷

  技能有提升,从小学徒到大工匠

  8年前,余军伟还是信阳高级技工学校机电专业的一名学生。那时的他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名普通学生,没有任何自暴自弃的想法,而是抓紧时间刻苦学习。8年后,34岁的余军伟,已经成为一名总制造师、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入职河南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时,他只是一名学徒。在当学徒期间,他踏实肯学、刻苦练习,经常虚心向老师傅求教。他把师傅当成榜样,跟在师傅身边仔细观察每一个操作动作和加工步骤,勤学和苦练也让余军伟在出师后不久就能够独当一面。

  在公司刚刚引进多工位温镦机的时候,该台设备就担负起了系列新研产品的试制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光是新设备操作说明书就有一尺厚。面对这根难啃的“硬骨头”,车间主任很快就想到了勤学苦练的余军伟。在接到任务后,余军伟毫不犹豫应了下来,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新设备的研究,同时全过程参与模具改制、试镦和图纸固化等新产品研制。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边熟悉和掌握新设备操作,一边不断摸索加工试制工艺参数,最终逐步实施和完成了螺栓标准杆和螺纹杆一次成型、头部一次成型、尾部倒角一次成型等攻关任务,最终满足了客户订货要求。

  在自己成长为一名师傅的时候,他不忘告诫徒弟们要刻苦钻研技术,勤加练习技能。现在,余军伟的徒弟都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能专家,经常听到徒弟们讲的就是余军伟常跟他们说的那句话,“处处留心,事事用心,做工人就要做勤学苦练的有心人”。

  余军伟从一名普通的镦制操作工成长为工匠,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是内化于心的对于镦制技术的热爱激励着他不断进步,是“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的进取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意志让他不断赢得挑战。劳动最光荣,余军伟用事实证明:只要发扬工匠精神,勤学苦练,勇于担当,技能人才同样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社会的尊崇。

  创业有培训,家门口也能开店增收

  杨传江今年49岁,是新县陡山河乡的一位脱贫户。因双腿行动不便,杨传江不能外出务工,但他也没闲着。2021年3月,陡山河乡启动了“中国淘宝村”计划,该乡电商办通过广泛宣传淘宝电商的优势,鼓励引导该乡在家留守人员学习淘宝电商,实现就业增收。之前,在家养一些土鸡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杨传江,也想尝试通过网上渠道扩大销路,于是主动报名学习淘宝电商。通过刻苦努力和培训老师的一对一精心指导,他很快就入了门,在网上开了自己的店铺。现在,网上销售土鸡、土鸡蛋,鸡粪,还帮助村民进行代销代卖,月销售额达7000元。

  像杨传江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的青壮年不在少数。据了解,2020年以来,新县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开展电商培训。目前全县已有6个乡镇争创“中国淘宝村、镇”,培训淘宝电商人员800人次,开设淘宝网店530余家。通过邀请国内直播电商专家讲师举办“抖音”“淘宝”“拼多多”等直播电商实操培训,累计实操培训人员达4300余人。举办“新县味”网络直播人才遴选大赛、“网红达人”座谈会、分享会等系列会议活动,将电商新业态深度融入一二三产业发展,为巩固脱贫拓展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培养“黄小黄”“山野魁哥”“乡村公主”“红城建哥”等本土“网红达人”20余名,举办高质量的直播助农带货活动300余场次,通过直播带货帮助销售“新县味”农特产品40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葛根系列产品、山茶油、茶叶、山野菜、将军豆腐乳等100多款农产品的销售。

  目前,全县有电商企业——河南山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新县北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新县安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羚锐电商公司等电商企业54家,电商从业人员达2600余人。像杨传江这样的留守人员开网店销售当地农特产品的人很多,曾令涛、蔡灵芝等一批懂电商、专业从事电商的留守、回归创业人员数不胜数,在电商产业链上受益群众达6万余人。

  劳动有保障,及时足额拿到辛苦钱

  9月2日,雨过天晴。在新乡原阳县一个建筑工地,来自信阳农村的徐承鹏在因为雨天歇了几天之后,又开始干活儿了。他今年45岁,干的是木工活儿,他们习惯称这种活儿为“支模儿”。

  在一个难得的时间间隙,徐承鹏与记者聊起了他的打工经历。徐承鹏戏称自己是一个“老农民工”,因为从1993年开始至今,他先后在北京、东莞、合肥、郑州、焦作等城市干活儿,基本上干的是建筑活儿。由于肯吃苦,干活儿又认真,他和工友们一道参与了一栋又一栋大楼的建设,挣到了辛苦钱。靠着打工收入,贷款在县城买了一套面积120平方米的房子,几年前一家人搬进了县城。他家5口人,父亲今年74岁了,在老家务农。女儿今年24岁,大学刚毕业,在广东找了一份做业务推销的工作。儿子19岁,今年高考成绩不理想,转回高三复读。妻子一直在老家照护老人和孩子,空闲时在附近的饭店打些零工,挣点零花钱。

  徐承鹏说,他们不怕干活儿吃苦,就怕干了活儿要不到工资。找到一家有活儿干的工地,他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干完活儿能及时拿到工资吗?”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文件,去年5月1日施行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为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徐承鹏和他的工友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有关法律法规得到切实贯彻执行,让干完活儿的农民工及时足额拿到辛苦钱。

  记者登录“河南省农民工工资监管支付系统”网站发现,上面不仅有农民工工资查询功能,还专门开设了投诉举报入口,同时在“信用公示平台”中,对一些公司拖欠劳动报酬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铺就致富成才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向前 汤传稷

  近年来,为做好青壮年的就业工作,我省围绕高校毕业生、社会就业群体、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员等,推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织起就业帮扶网络。

  念念不忘的就业

  业,是安身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围绕就业工作,我省把培训技能作为关键突破口,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口素质。

  省人社厅以“345”工程(3年40.8亿元500万人次的补贴性培训)为目标,以“13个子计划”为抓手,持续创新政策举措,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作为抓手的“13个子计划”,是通向目标的桥梁。比如助力战略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加大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先进制造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年完成培训30万人次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序衔接,对有培训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农村劳动者提供“一对一”精准培训,扩大乡村振兴“整村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试点规模,年完成培训40万人次以上……

  在内是加强培训,对外,则是深度推进职业培训国际化,以提升培训国际化水平助力质量提升。

  加强与职业教育强国和优质跨国企业、培训机构合作,实现河南职业培训跨越式发展。具体做法有:一是深化技工院校国际化合作。支持全省技工院校、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瞄准市场发展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世界500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国际化技工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评价等合作。二是推动31家技师学院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级评价等方面国际化合作新突破。三是加大电气装置、工业控制、移动机器人等世赛项目成果转化。

  叫响品牌的劳务

  我省把技能提升作为促进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增收的关键举措,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全省广大劳动者“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成才路在脚下铺就”。

  地处豫西伏牛山区的栾川县,结合本地劳动力资源实际,积极辅导捕鱼技能,给广大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走出了一条发展渔工、让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致富之路。

  栾川县人力资源和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年围绕渔工品牌,该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劳务技能培训补贴和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培训生活费补贴,其中出国渔工培训每人补贴800元,贫困户劳动力参加培训生活费补贴每人每天补贴30元,金融机构给予外派劳务人员不低于前期费用60%的低息贷款等17项促进外派劳务的优惠政策,不断促进劳务输出工作健康发展。

  “栾川的渔工劳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风雨雨,外派渔工6530人次,同时,也带动了缝纫工、电子工、建筑工项目的发展,有近6500家农村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栾川县人力资源和公共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着眼“把河南劳务品牌叫得更响”,强化培训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就业链协同对接,构建河南劳务品牌与河南培训品牌交相辉映的良性发展格局。

  在“郑州装备”“长垣起重”“林州建工”“新县涉外”等优秀劳务品牌的基础上,我省实施新兴品牌培育行动,着眼“一县一品”,扶持“河南码农”“河南护工”“豫菜师傅”等一批具有市场发展前景、带动就业能力强的新兴人力资源品牌发展,同时发挥已建成的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中的作用,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项目,形成覆盖全省、面向各类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训网络。

  技能河南的建设

  技能,是就业的根本。以技能为核心,以劳动素质提升为追求,我省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去年年底,我省共完成补贴性培训660万人次以上(含以工代训补贴人数),技能人才总量达820.3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226.59万人,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8月30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指出大力推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对于发挥河南人力资源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会议要求要强化需求导向,有效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创业需要等精准对接,确保技能人才量增质升。要提升培训能力,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职业院校的主阵地作用和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培训提升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等群体技能水平。要注重政策创新,把就业、增收作为硬指标,加大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等方面创新力度,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这正是我省即将在劳动力资源领域实施的新抱负。

  围绕这一重要工作布局,9月2日,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国伟一行到富士康郑州园区调研重点企业用工保障和技能培训工作。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张国伟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培养和促进共同富裕的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将我省由人力资源大省提升为人力资源强省,通过畅通“培训—持证—就业—增收”路径,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收入。

  少有所教,老有所乐,壮有所托。随着我省在就业方面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举措的推出,对每一位壮年人来说,就业增收也就会近在眼前。


 马上评 

  就业高质量 中原更出彩

  □郭海方

  “多亏县妇联让俺学到了家政服务技能,俺现在每月工资3800多元。”近日,在郏县一家月子中心,薛松梗高兴地说。家住郏县东城街道办事处的薛松梗,参加了县妇联组织的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结束后,很快成为一名抢手的技能型月嫂。

  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这样的就业场景,正越来越多地涌现在中原大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青壮年就业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新形势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们对就业的诉求越来越高,希望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如何以更高质量的服务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例如,“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是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一方面求职者反映较难找到与自己诉求相匹配的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反映较难招到自己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员工队伍不稳定、用工成本高。怎么办?

  找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需求在哪才能服务到哪。既然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既然劳动力人口结构中技能人才比重偏低,部分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变化,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青壮年劳动者补上技能这个短板。加强全社会的劳动能力建设,当好技能培训师,就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这也正是月嫂“薛松梗们”备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

  又如,岗位和求职信息怎么对接?除了单位和求职者的自身渠道外,就特别需要政府能提供免费的权威发布平台和便捷通道。据悉,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和“万人助万企”活动中,漯河市人社部门在当地媒体连续发布企业招工信息,全市1200多个行政村也实现村级就业协理员全覆盖,免费帮助求职者找工作,这就打通了服务青壮年就业的“最后一米”。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当然不仅是有工作、有岗位,还要有“好工作”“好岗位”。如何引导企业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防止拖欠工资现象发生;如何健全社保体系,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如何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提高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等,这都是政府应当做好的高质量服务的重要内容。

  说到底,在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上,政府充当的角色不仅是当好一个桥梁、纽带、媒人,帮助供求双方搭建沟通平台;更要千方百计打好基础,育好苗子,护好秩序,兜住底线,当好一个坚强的后盾和公平的裁判。

  时代是个大舞台。当今中国,人人可为,人人有为;中原大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只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导向,精准摸排,找准需求,以高质量的服务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更高质量发展,中原大地必将更加亮丽出彩。


 记者手记 

  青年当自强 政策要跟上

  □汤传稷

  幸福生活是奋斗得来的,奋斗的核心群体首推青年。我们的社会,青年无疑是中流砥柱。在单位,青年是主力军;在家庭,青年是顶梁柱。青年当自强,而从政府角度来看,需要为青壮年群体学习和就业创业提供最优环境、最优服务。如此双向互动,我们的国家才有生机与活力,事业才能兴盛。

  劳动最光荣。像徐承鹏这样的农民工群体大多数是青壮年,他们是最朴实、最能吃苦的群体,遍布身边的楼房、公路、桥梁、公园,哪一处没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用辛劳的双手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和生活面貌,同时也改变了自身的生活与命运,支撑起一个个普通的家庭。他们大多数原本是农村的青壮劳动者,上有老下有小,承担了极大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我们首先应给予一份敬意。同时,应给予实际的关怀。最实际的关怀,用一句话说就是,不要拖欠工资。这应当成为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底线。笔者以为,解决好农民工工资问题,就是最切实的民生工程,应当落到实处。

  知识改变命运。这话并未过时,或者进一步说,技能改变命运,学习改变命运。我们看到,很多像杨传江那样的青壮农民,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和创业。很多像余军伟这样的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刻苦学习钻研和努力付出,成为优秀工人、工匠,乃至行业翘楚、国家尖端人才。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在为这些自强不息的青壮年人才点赞的同时,作为政府部门也要考虑为这个群体的就业和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令人欣喜的是,青年人的奋斗未曾松懈过,我们的政府部门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方面也一直在努力。近年来,我省出台的很多政策中,就包含了很多帮助青壮年群体学习技能、就业创业的普惠性措施。当然,按照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在具体落实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提质增效上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因为这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里子工程”,必须抓实抓细做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