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一增一减看“双碳”|一座生态站的“日夜坚守”
发布时间: 2021-12-01 19:54:45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杜君 刘晓阳

  河南有个“塞罕坝”家喻户晓,而我,就生活在河南“塞罕坝”——商丘市民权林场近7万亩平原林海里。我叫生态观测站,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森林碳汇成为“热词”,日夜坚守的我从默默无闻开始“出圈”。

  说起我的全名有点长——黄淮海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也是全国第一个农田防护林生态观测站。

  我是个魁梧的大家伙,足足有40多米高,位于民权林场申甘林带杨卓武林点。从空中俯瞰,高耸的我从林子里冒出来,特别显眼。高挑的金属塔架是我的主体,上面布满了持有传感器的长吊杆,还有各种颜色的盒子,里面放置着采集数据的仪器装置。

 

  深入其中,你会发现,我被上万棵仪仗队列的杨树重重包围。专家说,不同树种、不同树龄的固碳能力各不相同,在河南,杨树是固碳能力最强的乡土树种之一,研究杨树的碳汇价值很大。

  别看我五大三粗,可是靠脑袋吃饭的。2007年,在省林科院帮助下,我顺利出生了,只是当时幼小的我仅能协助部分科研工作。随着不断“武装头脑”,我配置了各种装备,2018年,我终于能“独当一面”,开始全天候全方位精准观测方圆500米、约一千亩杨树林的碳汇变化了。

  看不见、摸不着的碳,是怎么被我精准监测的呢?

  如同一伸手就能感觉到风的存在,我最厉害的“招式”莫过于开路式通量EC,这个仪器通过发射波就能感受到树林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从而进行分尺度水平的碳汇动态监测。

  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如同一个多维的碳汇场,这里不仅有林灌草,还有土壤、微生物等,树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并不能完全存储下来,有一部分会随着植物和土壤的呼吸释放出来;树木死亡以及火灾、病虫害、采伐等,也会释放一部分碳,只有综合考量整个系统,测出的固碳量才是准确可靠的。

  于是,我又启动另一个仪器荧光仪来辅助监测。荧光是树木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特殊光源,通过监测它的变化,专家就能推导出这片区域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这对通量数据是一个有力补充。

  气场全开的我连续工作3年,监测成果如何?

  省林科院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海青作了一个形象对比,每平方米杨树每年固碳量高达392克,相当于一辆1.6排量小汽车半年的碳排放量。不得不承认,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真是惊人。

  搭上“双碳”快车,我又踏上了新征程——5到10年后,通过建模推导,我就能揭示整个杨树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汇能力的变化,并作出相关数据预测。我这个“功力”很实用,能为以杨树为主的碳汇林交易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必须傲娇一下!

  目前,我的兄弟姐妹在全省共有13个,我们携手构筑起集野外观测、科学试验、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研究网络,每年取得观测数据上百万个,为定量评估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在减排增汇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等森林碳汇变现后,这将是绿水青山贡献的又一笔珍贵财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