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新南村特别热闹。有的人在种满“花海”的河边徜徉漫步,有的人来到土布工坊体验老土布的新时尚,还有人在乡间尝试起了野宴……
张女士带着孩子体验了一次“快乐农夫”。割稻、打稻谷、做稻草人、砍甜芦粟……“孩子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成熟的稻谷,我们还体验了收割稻子的乐趣。”张女士笑着说,“收割好的稻子沉甸甸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还脚踩脱粒机进行稻谷脱粒。在美好的乡村生活里,让孩子感悟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特别有意义。”
新场镇新南村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依托古镇文化优势,新南村明确“古镇水乡、桃源新南”发展定位,以“乡创+”为路径,通过聚焦人才振兴,驱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全力打造富有江南水乡风貌、古镇文旅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里变得好玩了
说起农村,几年前,人们的脑海里只会简单地出现大片农田的景象。对于浦东的农村更是没有什么深刻印象。然而,近年来,浦东的农村变得好玩起来。
新南村的一处农田最近成了“网红”——这就是艺术家“三哥”王峰打造的“大地秀场”。场地非常简单,几块木板搭成一个正方的舞台,支上几根古朴的木枝,挂上几条白色或靛蓝的幕布。以天为幕,以田为景。风吹稻浪,凉风习习。
大地秀场能干什么?可以在这里邀上三五好友,在这个自然的秀场上放声歌唱、舞蹈,也能在夜晚和村民们一起看场露天电影、谈天说地。说到底,它就是一个承载“万物”的平台,吸引的是对乡村有着好奇和向往的年轻人,以此为契机,让更多人来到村里、甚至留在村里。
新南村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呢?今年,一家名为新南俚舍的乡村美学工坊出现在村里。创客沈烽在镇上已经有家客栈了,他打算在新南村做点“不一样的”,“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的助力。”因此,新南俚舍里,涵盖了艺术家工坊、艺术家茶吧、艺术家餐厅、艺术家民宿、微美术馆等功能空间,这样的综合体文化空间让人直呼“好玩”。
可以在这里体验乡村文化美食、乡村艺术课堂、艺术展览,了解乡村习俗、当地材料、食材等,新南俚舍还开发了带有新南元素的文化艺术产品与特色美食、传播乡村美学,让乡村艺术成为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
这座小院还主打环保,院落里的一切都是可循环再生使用的,比如雨水经过过滤可以供日常使用,房屋内的“通风系统”也是经过沈烽的精心设计,利用大自然的“魔力”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
传统的土布有什么新玩法?可以来新南村的“乡创de小布”看看。一进院门,迎面看到的就是几十条风格各异的土布在小院中央随风飘扬。创客仲蔚玲把这座小院改造成浦东土布非遗传承展陈室,集土布展陈、土布文创,以及咖啡吧和会议室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体验场所。
不少城里人在周末时,约上小伙伴,动手体验学习土布制作。仲蔚玲还与设计团队合作,将新场土布做成文创服装,目前已累计研发土布文创产品六大类,带动村民居家就业超300余人次,共同致富。
乡村变新的秘密
乡村变新,秘诀在其背后的人。
王峰已经驻扎在新南村好几年了。他是一个广告人、漫画家。几年前他偶然间来到新场,感受到了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古镇带来的魅力。而一袋当地农民送他的矮脚青成了他与新南村的“定情信物”。
王峰在新场,探索起了乡村“艺术家工作坊”的模式,用文创+乡创唤活乡村。他的微店里,卖的就是他在“土”里“挖”来的优质农产品——常规的,青菜、水蜜桃等;新奇的,酱菜、走油肉等。土归土,生意倒是很好的。“只有亲身体会过、品尝过,才能真正说出它的好。”王峰说。
王峰擅长挖掘村里的美食。比如村民老傅春节前给王峰带来了自己做的走油肉。味道那叫一个香!吃饱喝足,王峰开动了脑筋,这么好吃的东西,为啥不卖给城里人呢?王峰大笔一挥,一篇走油肉的推文在客户群里出现——在王峰推介下,农村走油肉在城里有了新市场,一个冬天卖出几百单。
同样的,三哥隔壁的“胖嫂”沈桂珍,一开始对这个外乡人不待见,后来渐渐熟络了。王峰看见胖嫂正因蔬菜卖不光而唉声叹气,就提议可以腌起来。没想到,胖嫂自家腌制的酱菜特别好吃。王峰顺势为胖嫂卖掉了好几大缸酱菜。
“把城里人带过来,把村里的东西带出去,是我现在要做的两件事。”王峰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他的“妙笔”之下,新南村农民种的矮脚青卖出了好价钱,成为了时髦的礼品。
他以“矮脚先生”为名,为矮脚青写了自传,结合新场桃源特色,让青菜成为“一棵走了桃花运的菜”。王峰出品的矮脚青,配着专属礼盒,上写“来自新场,桃树下生长”。
青年艺术家冯玮也被这座日益充满活力的乡村所吸引,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新南。冯伟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班,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也是新南“女婿”,村里抛出了橄榄枝后,他迅速下定决心来到这里。
冯玮花了一番心思,将一座废弃的旧工厂改造成了艺术空间。房子约两层楼高的挑空,通透敞亮,是展示艺术、艺术创作的好空间。
今年夏天,他和孩子们在工作室合作带来了一场别样的艺术作品展。题为“乡村探索 桃绘新南”的少儿美术作品展,利用了朴实无华的材料,展现出清澈纯粹的儿童视角下的美丽新南。
“孩子们用清澈描绘清澈,用纯粹构筑纯粹,用创意的线条和色彩展现新南乡村之美。”冯玮介绍,在挥笔创作之前,老师们带着孩子们走遍了新南的角落,感受着乡村之美。
“这里非常安静,推开窗就是一片绿意。这样的空间非常适合艺术家创作。”冯玮表示,他还在寻觅志同道合的当代、前沿艺术家,为艺术创作发现更多的可能。
建立机制促富裕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还巢。坚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探索乡创助农长效增收机制,是新场镇推进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让年轻人留在乡村,新南村创新性地提出“乡创”的概念,以“乡创+”为路径,以青年返乡为动力,通过盘活、赋能、融合等方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吸引艺术家、返乡青年、创客等集聚发展。通过导入各种资源,采用“政企结合、市场主导”的投入运营机制,新建乡创孵化中心、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乡创学苑和乡创人才公寓,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乡创+”的带动下,新南村的产业越发兴旺,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美丽老家”。
新场镇坚持乡村和古镇联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镇村一体化发展,持续加大新南村在空间布局、功能开发、文旅活动等方面与古镇联动,通过举办上海市桃花节、古镇文化体验季、新南产业推介会等活动,培育发展乡村新产业。此外,加强村社合作共建,引入浦东农发集团、建设银行、上海建信住房公司、浦东文化传媒等国资,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乡伴文旅集团等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新南村还实施“艺术家进乡村”计划,已吸引喜壤、山闻、俚舍团队的10多位艺术家、文化人到乡村发展,发展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工坊、非遗+居家就业等文旅新业态。
一系列的机制举措为新南村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南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一年里,新南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明显。村集体通过闲置资产出租、土地流转等实现增收150余万元。有38户村民通过上楼安置实现财产性收入增加。
村民还通过农业合作社、新业态等带动实现增收约600万元。一种是通过村里合作社带动,6家农业合作社带动就业约50人,人均年增收约4万元。另外是通过入驻乡村的新业态带动,实施的16个创新项目共带动就业100多人,人均年增收约3万元。此外,村民闲置房屋出租收益也达到了70多万元。
比如,创客闵勇打造的七天造园团队,在新南村打造了10个样板庭院,不仅引导村民在家门口打造美丽庭院,还把农民培养成园艺工人,带动就业20多人。村里还以此开设了“七天造园振兴乡村经济专训班”,招录全国各地的学生到新南村参加实训,带动在地消费,输出新南模式。
下一步,新南村将继续按照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和浦东新区中部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工作要求,持续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为城市核心功能提供战略空间,承接更多元和高能级的经济发展功能,围绕“农业筑基、文旅塑形、创新铸魂”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成“都市农业示范地、乡村生活向往地、乡野文化目的地、创新创业理想地”,和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场古镇交相辉映,成为上海城市的后花园,成为都市人的诗和远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