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轻抖,新茶翻跃,阳光下的嫩芽透着一抹春天的亮色。 三月的普定县穿洞街道靛山村茶山上,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五成群的村民挎着竹篓,摆着“龙门阵”,手指轻捻,争分夺秒地采摘茶叶。 “早上收入100多元了!”村民罗丽笑呵呵地说,这里风景太好了,来这儿采茶要比在别处少采半斤,因为有半小时在看风景。 过去,靛山村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如今的靛山村,通过整合资源,打通产业路,兴建茶叶加工厂,建设茶山观景台,大力发展茶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而在靛山村20多公里外的化处镇水井村,藕粉自动化生产线上机器轰鸣。一筐筐莲藕清洗后输送上生产线,经过多道工序制成藕粉。 “藕粉生产车间投产,改变之前只卖新鲜莲藕的局面,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看着刚刚启动的藕粉生产线,化处镇水井村第一书记王泽勇笑呵呵地说。 从茶叶到茶旅融合、从荷花观赏到藕粉加工,只是普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韭黄研发中心、现代化肉兔养殖场、食用菌种植基地……近年来,普定为全县172个村居投入1.72亿元,通过向每个村注入100万元,创办村级公司,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农业产业遍地开花。 “十三五”期间,普定累计发展韭黄10万亩、茶叶8.61万亩、食用菌8150万棒,出栏商品兔700万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5家,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到1.35万亩,农产品加工转换率提高到57.53%,一产增加值从2015年的16.2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6.01亿元,年均增长6.4%。“2019年贵州省蔬菜产业十大生产基地”“贵州省肉兔养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韭黄种植第一县”等称号,正逐渐成为普定的代名词。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普定县以“一村一公司”为主体,动员广大群众摒弃原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传统生产,走“村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分散的农户向龙头企业靠拢。通过“县、乡、村”三级平台公司合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发展。 走进马场镇东晟兔业有限公司养殖场,5个现代化养殖大棚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让人眼前一亮。养殖场在每个大棚中间安装有感应器,可以感知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氨气浓度。在温度过高时自动开启排气系统,保证肉兔正常生长。 以往母兔生完一批幼崽,需要等70多天幼崽出栏后才能继续繁殖。该养殖场采取42天群进群出、循环培育模式,母兔产完就从A棚转移到B棚,一批母兔一年可以产8次幼崽。 同时,普定还在产业链上配套建成肉兔饲料厂、肉兔屠宰场、有机肥厂等。目前正在规划肉兔餐饮体验店等项目,进一步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普定已发展成为贵州省存栏种兔最多和出栏商品兔最多的县,成为贵州省肉兔养殖产业示范基地。 在水母河流域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韭黄清洗区、冷库、研发中心等一应俱全。示范园组织群众开展技术培训,组织骨干跑市场,投入仓储、物流设施,积极构建韭黄“产—贮—销”供应链,实现“产得出、卖得脱、划得着”。 接下来,普定还将按照“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数字化、市场化”定位,大力发展“三种一养(韭黄种植、茶叶种植、食用菌种植和肉兔养殖)”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和品牌培育行动,推动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到3万亩以上,农产品加工转换率提高到60%以上,培育1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