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的京郊大地,乍暖还寒。距离密云城区40公里外的高岭镇,已是一派人勤春早的繁忙景象。樱桃园里,村民忙着摘芯梳果;甘薯库里,工人接单备货装车;蜂产品生产线上,一罐罐蜂蜜整装待发……地处密云水库北岸的高岭镇,正在以“两带四区多基地”的生态产业发展格局,点亮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密云区高岭镇琉辛路旁,潮河还未解冻。在相隔几十米的北京祥和源樱桃园里,成片的樱桃花如云似霭,白色的花朵,热闹地挤在满是绿叶的枝头上,像雾又像雪。花丛中,51岁的张秀英正在熟练地进行着成果前的摘芯管理。她是高岭镇栗榛寨村村民,在这个离家8公里的樱桃园里,已工作近9年。
“来之前我就是在家看孩子的普通妇女。2012年10月份,我开始在车间做包装配送。因为我们在北京有门店,所以配送蔬菜和水果比较繁忙。那时候我们的收入是一个月1800元。从2012年往后,收入逐年增多,生活越来越富裕。现在最多能到一个月5000多元。”张秀英说。
2008年,北京祥和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高岭镇,成为一级水源保护区内唯一的国家立项企业。这个占地1000亩,投资超2亿元的中国最大单体设施樱桃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着力发展生态产业,以减少传统农业种植对土壤和环境的破坏为目标,致力于将自有品牌——“卓樱桃”打造成中国樱桃产业第一品牌。
“高岭的气候比较适宜做大棚樱桃。地理位置邻水库,属于一级水源保护区。土壤条件比较好,土壤有机质比较高,有益于发展樱桃产业。”北京祥和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刘明强说。
为了种出最优质的“卓樱桃”,祥和源坚持原始农法,有机种植。坚持人工锄草,采用蜜蜂授粉,使用有机肥料。从土肥水管理到剪枝,从摘芯到刻芽,配备先进的分拣生产线以及大型气调保鲜库。祥和源将先进科技和传统工艺相结合,诠释着生态产业的发展理念。
“我们每年的产量大概在20万斤,我们与百果园、果多美等规模比较大的果蔬超市有合作,并长期给他们供货。百果园是主打比较高端的农产品,检测都很严格,我们供给的樱桃属于A类品。”刘明强说。
随着祥和源“卓樱桃”的生态产业化,园区内像张秀英一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近百人。在这里,他们亲手推动家门口的产业发展,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也开阔视野,掌握了新技能。
“未来,产量与品质都会有所提升。下一步,我们将要做一个智能化的大棚,每个棚包括温控、湿控、肥水一体化,全部都是现代化设施。”刘明强说。
在北京石匣碧水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会计徐振兰正在接收红薯干订单。徐振兰告诉记者,今年甘薯销量很好,很多回头客,还有大的电商都从这里进货。春节前后销量尤其多,最多时能达上万斤,订货的电话常常使她的手机到下午三四点钟就没有电了,匆忙充电的同时还要继续接单。
高岭镇的石匣村,也是密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2015年,结合密云水库退耕退养政策,石匣村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利用生态优势,创办了北京石匣碧水甘薯专业合作社,发展起了甘薯种植。
“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劳动力就业。随着这几年合作社的发展,我们打造了一系列的产品,像传统的手工粉条、薯干等。2020年我们又新上了一套设备,是在薯类加工里最尖端的冰烤薯。通过液氮速冻能够作为旅游产品,到夏季的时候可以做甘薯冰激凌,这样让我们的产业又往上走了一步。”高岭镇石匣村党支部书记宋宝君说。
如今,石匣村200多户村民全部加入了该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工资性收入等方式,帮助村民增收。为促进生态产业提质增效,高岭镇通过政策引导和党建引领,积极争取区直部门的政策支持,带动村民发展养蜂及种植木耳等产业,同时不断推动产业升级,由低端生产向中高端产业链延伸,帮助村民稳步增收。
宋宝君告诉记者,计划明年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石匣甘薯的直营店,将这个产业继续发展下去。产业兴旺了,乡村就振兴了。
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是高岭镇发展生态产业的又一个缩影,拥有5大类、18个“花彤”品牌蜂产品,入社蜂农571户,养蜂存栏15.9万群,年产蜂蜜两千余万吨,产值近五千余万元的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是密云区发展生态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如今,这份甜蜜事业的成绩单熠熠生辉,2019年,奥金达就带动高岭镇74户蜂农成功脱低,并凭借蜂产业持续增收。
据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定顺介绍,把环境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是其合作社发展的重中之重。蜂产业做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仅要办全国的蜂产业服务型企业,还要做延伸产业链,研究蜂产品当中的食品菜品,包括蜂疗康养。开发健字号产品,比如蜂王浆、蜂胶、蜂花粉、高附加值的产品,让蜂农得到更高的实惠。目前,加入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蜂农年收入能达到5.6万元。
从祥和源的樱桃产业、石匣的甘薯产业到奥金达的蜂产业,高岭镇以生态产业点亮乡村振兴之路,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高起点开局,高质量发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