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德州:“老把式”的“农闲”春耕
发布时间: 2021-04-06 09:41:00 来源:山东农业信息网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春回大地,本该是农民忙碌春耕、春管的时节,今年57岁的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吴家庄村村民杨德平却过着农闲时才有的日子:不用“长”到地里,时常拿着手机摆弄。

  杨德平从初中毕业就开始和粮田打交道,是个种了四十多年地的“老把式”。通常,春耕时节是杨德平和妻子最忙的时候。

  “俺家俩儿都在外工作,留下30多亩地都是俺夫妻俩管。一到春耕,天天没闲事,成天‘长’到地里。”杨德平说。

  对杨德平来说,很长一段时间里,种地的机械化程度并不高,除草、撒化肥、浇水等春耕时期的“大活儿”都得靠人工。

  不仅如此,即便是像杨德平这样的“老把式”,大部分时候种地还是“凭经验、爱跟风”。比如浇水,有时同村地块或邻近地块的浇水时间并不完全取决于小麦长势,而是“看你浇水,那我也浇水”。

  “那时候浇水得拿泵抽,很笨也很累。”杨德平说,因为浇水时间集中、用水量大,他和妻子通常凌晨3点就得起床“抢水”,一旦起晚了,沟里的水可能就被其他村民抽走。

  在杨德平的记忆中,过去春耕农忙持续的时间格外长:“前前后后得忙20天。基本上过了年,就得开始买化肥,然后天天在地里‘搂草(除草)’,完了再撒化肥、浇地,那时候真是没有一天闲着。”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17年秋收之后。随着新一季小麦播进土地,杨德平也从种着30多亩地的“老把式”,变成了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管着1000亩地的“新农场主”,“农忙”和“农闲”的边界开始模糊。

  “我们的农场一共有2万亩,像过去那样靠人工种地肯定不行,必须通过机械化、智能化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并为种植时的科学决策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撑,让一个1000亩的地块只需要一人就能管理。”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研生说。

  张研生告诉记者,他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借助布设在田间的传感器,对农作物生长状况及环境条件、病虫害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智慧农业共享平台,远程诊断、智能决策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农作物的生产环境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在杨德平管理的1000亩麦田里,返青的麦苗长势正旺:形似圆规的水肥一体喷灌机代替了水渠、水泵,一次就能浇完四五百亩地;伸展着长臂的自走式植保机代替了背负式打药机,不脏鞋就能“搂草”;物联网、大数据搭建的智慧农业共享平台代替了“老把式”的经验,因地施策、精准种粮。

  “老把式”农闲的背后,是惠农项目、资金的支持。据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介绍,为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率,平原县将全县20个涉农主管部门的项目资金全部纳入统筹整合范围,再按用途分为生产生活补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四大类;并对涉农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强化各类涉农项目的储备和衔接。2020年以来,平原县统筹整合使用各级涉农资金共5.3亿元,扶持乡村振兴项目76个。

  如今,在春耕农忙时节闲下来的杨德平彻底成了一名“工具人”:什么时候该怎么管理麦田,都有准确的指导发送到他的手机,甚至不需要下地就能把农活“遥控”干完。

  但杨德平还是习惯每天去地里转转,看着春日渐暖,曾经忙碌的春耕似乎还没开始就已经要结束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