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山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民生与政治的高度,把肉牛产业发展作为调结构、稳增长、巩固产业扶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肉牛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肉牛产业是天津市的一项传统产业,也是天津市打造绿色食品牌、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之一。为确保到2025年全市肉牛存栏达140万头、出栏50万头、综合农产值100亿元以上,印发了《保山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七年达目标”的总体部署,努力把保山建成全省重要的绿色优质肉牛生产加工基地。出台了《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级财政从2020年起连续5年安排肉牛产业发展资金,用于能繁母牛保险、体系建设、贷款贴息及担保费用、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境外牧草收储运输等补助;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保山市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肉牛产业发展;落实部门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落实产业用地,切实解决养殖“用地难”问题;建立肉牛产业发展督查和考核机制,确保肉牛产业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启动实施肉牛产业发展十大工程,即:实施产业布局“3311”工程,以澜沧江、怒江、龙川江和枯柯河“三江一河”流域为重点,遴选30个乡镇、300个村加快肉牛产业发展,到2025年实现每个乡镇、每个村年出栏肉牛达1万头、1000头以上;实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坚持“外引內育”扩大良种规模,2020年至2022年,年计划引进良种母牛4万头,到2025年建成存栏能繁母牛500头良种繁育场20个、肉牛冻精改良站点300个以上;实施饲草饲料稳定供应工程,改良和建设600多万亩可利用草原(草山),利用冬闲田(地)、果园、核桃林年种植优质牧草30万亩以上,“粮改饲”年种植青贮玉米30万亩以上,保障饲草料产量达1400万吨以上;实施防疫体系建设保障工程,强化疫病防控网络建设,完善冷链设备设施;人才培育与技术支撑工程,将肉牛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列入市级人才培养计划,组建市级肉牛产业发展专家团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支持肉牛规模养殖场扩大规模、提高经营水平,发展肉牛家庭农场20个以上、培育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60个以上;实施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程,强化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源头监管,强化养殖档案管理制度、产品追溯等过程监管,强化检验检疫监管;实施标准化养殖示范工程,按照“品种良种化、设施规范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要求,年培育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个以上,建成年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600户;实施流通与交易平台建设工程,拓宽肉牛市场交易渠道;实施肉牛特色品牌打造工程,打造“保山肉牛”地方特色品牌。
肉牛产业发展为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支撑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全市肉牛存栏达69.2万头、出栏25.1万头、牛肉产量3.4万吨,同比增5.5%、14.4%、20.6%;引进良种母牛3.74万头,新建成存栏规模场178个、基层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10个、冻改站点32个,推广农田种草21.92万亩、青贮59.64万吨;年出栏肉牛1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883个,其中500头以上2个、1000头以上2个、年出栏1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水平比重为25.5%,创建国家级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个、省级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8个、市级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0个;全面启动了上海鹏兴在保投资50亿元、新增出栏肉牛50万头的全产业链合作项目;涌现出了龙陵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腾冲市“1+3+6”肉牛产业发展新模式,探索形成了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借母还子”“集中代养”“入股返利”等龙头企业带动的养殖模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