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甘肃省书写的新时代农业奇迹。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甘肃实践”生动诠释了在西北地区如何把“藏粮于地”落到实处: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中型灌区建设相结合,与大型现代龙头企业相结合,与撂荒地复耕复垦相结合,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相结合,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产业升级。
——形成“一户一块田”“一户一台地”“一企一基地”等符合实际的好模式好做法,并多次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进行总结推广。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公示了全国5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拟激励省,甘肃省因进步最大、成效显著位列其中。喜讯传来,甘肃又趁势掀起建设新热潮。目前,一场高标准农田建设“春季攻坚行动”正在陇原大地火热推进。
“农业农村部将我省评定为全国综合排名提升最多激励省份,这是对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特别是农田建设干部职工的巨大鼓舞和激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明生表示,将再接再厉,正视差距,高质量做好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确保全省“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凝聚农田建设强大合力
粮稳国安。2020年,甘肃全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万吨,创历史新高,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喜人成绩背后,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守住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2020年,我省共建成高标准农田331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36%,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拓展了粮食生产空间、提高了种粮效益,为全省粮食增产丰收提供了坚实基础。”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基建管理处处长常武奇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堪称农业领域的国家工程,能否抓好、如何抓好,考量的是地方政府的政治站位和施政智慧。
对此,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从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高度,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省委1号文件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体系庞大的系统工程,本轮机构改革前,这项工作分属政府不同部门,导致“五牛下田”力量分散。机构改革后,统一划归到农业农村部门,原有的建设体系和机制都需要重新整合,需要地方拿出改革的勇气和办法。
甘肃亮出了实招。常武奇说,甘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县市区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乡镇为项目法人”的工作机制,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省农业农村厅建立了设计编制、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验收、建后管护等一整套政策制度,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和市州领导班子经济社会发展实绩年度考核,凝聚了抓落实的强大合力。
“一子落而全盘活”,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甘肃上下抓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在张掖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河西走廊正崛起为全国玉米制种基地;在定西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提供了基础;在兰州新区,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造就了一座座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基地。
短短两年,经过艰辛的努力和苦抓实干,甘肃实现了农业农村部门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不会干”到“抢着干、干得好”的蝶变,全省各级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趁势而上谋新篇。今年,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全部分解到县,并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安排到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产粮大县、玉米和马铃薯制种基地的任务占总任务的92%,持续书写好粮食安全的甘肃篇章。
“坡地田”变高标准梯田 现代装备提升农业效益
驱车行驶在陇西高原的定西市安定区,放眼所见是望不尽的一片片平整开阔的山地梯田,蔚为壮观、令人赞叹。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这片土地上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这两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大力推进,这里的农民结束了世世代代在狭窄“坡地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我们将原先的‘皮条田’打破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建成田面宽度确保在10米以上的大块田,变成‘一户一台地’。同时通过拓宽或新修,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网,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的机耕路。”站在安定区西巩驿镇南河村的山梁上,南河富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景银山用手指着眼前1600亩去年建成的高标准梯田,边比画边介绍。
新建的高标准梯田实现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如今,一台台深松犁、旋耕机、播种机轮番上阵,挖沟起垄、播种、施肥、覆膜一气呵成,省时省工省力。“一台播种机加3个人一天可种植马铃薯15亩,而人工种植1人一天最多两亩。机械化种植为我们合作社、种植大户提供了发展条件,我今年种植了500亩马铃薯,这要是用以前的老办法种植,是不可能完成的。”景银山感慨说。
这样的变化在安定区的乡村比比皆是。2019年以来,该区积极抢抓国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历史机遇,采取“相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办法,打破乡镇、村社、原地埂界线,在14个乡镇41个村整山系、整流域、整村组推进实施,对山坡地、撂荒地、中低产梯田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我们积极引导群众就近兑换,将原地块采取‘二合一’或‘三合一’方法,使农户多处碎片化的耕地变为‘一户一台地’。”定西市安定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奎说,通过这种办法,安定区实现了“皮条田”变“大块田”,“坡地田”成“水平田”,“无路田”为“农机田”。
在安定区鲁家沟镇太平村千亩马铃薯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区,高标准农田有了高效节水的升级版。在这里,通过“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水肥管理+终端智能控制”模式,实现马铃薯的自动化、集约化、高效化管理,达到提质增效、绿色生产的目的。
“示范区通过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地10%、增效20%、节肥30%、节水40%、省工50%以上。”安定区农技中心副主任、推广研究员安磊表示,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为干旱、半干旱区粮食作物实现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高效的技术保障。
实践证明,安定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技术装备应用、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流域生态治理以及撂荒地复垦复种等相结合,探索走出了一条以高标准梯田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子,成为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高标准建设高效率使用 破解干旱农业发展困境
把视野转向河西走廊,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为张掖市的现代农业描绘新的画卷。
走进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的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只见四台推土机正开足马力在田间不停穿梭,不一会儿就把原本高低不平的两小块田地变成了一大块田。
“我们大力推行‘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的‘一户一块田’的经营新格局,破解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耕地边界过多、邻里纠纷频发等问题,为土地适度集中培育家庭农场,土地集中流转实行机械化耕种和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兴俊说。
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土地广袤肥沃,是典型的绿洲灌溉农业区。近年来,该区把高效节水灌溉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要内容,着力配套建设节水、节肥增效明显的水肥一体化设施,为建设以有机肥替代化肥,高质绿色循环的有机甘州农产品基地打好基础。如今,以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甘州共识。
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好,更要用好。在临泽县鸭暖镇昭武村,修建好的高标准农田按照村子的产业规划用途,通过“土地银行”进行流转。目前,全村已有2100亩高标准农田实现流转,其中1200亩用来种植设施西瓜、1000亩用于种植饲料玉米。
“每亩流转费750元,我流转了8亩,每年就有6000块钱的土地流转收入,再加上自己种的20亩饲料玉米,每年收入就有5万多块钱。”谈起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收益,66岁的村民张希加十分满意。
高标准农田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而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目前甘肃高标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和省级配套,每亩为1200多元。但从长期看,“十四五”期间甘肃还将完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硬任务,资金压力不可谓不小,寻找破题之道也迫在眉睫。
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民乐县,耕地南北落差较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2500元左右,项目缺口资金较大是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瓶颈。为破解融资难题,该县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路子。
“2020年4月我县成功争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8400万元,成为全省首个成功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县区。”民乐县副县长赵富颇为自豪地说。
与此同时,民乐县还坚持多元整合项目资金,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赵富介绍,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多元筹集项目资金,该县逐步构建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
实践探索不停,农田生生不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正激励着甘肃广大干部群众合力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戮力绘制甘肃现代农业的蓝图,未来可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