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保“价”护“农” 助力乡村振兴郑商所“保险+期货”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 2021-03-04 00:00:00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保“价”护“农” 助力乡村振兴郑商所“保险+期货”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纪实

  日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强调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保险+期货”连续6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而这项措施屡屡被提及的背后,是其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近年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持续完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管理,保“价”护“农”,探索“保险+期货”管理的“郑商所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投少钱保大险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石原村,51岁的果农张全春2020年自掏700多元保费,通过村里的合作社给自家10亩苹果全部投了保。“交少量的保费,能保最大的险。”张全春说,他深知灾害和价跌带来的“痛”,因此也成了村里首批投保的果农。

  张全春投保的是2020年启动的三门峡市陕州区苹果“保险+期货”项目。三门峡市陕州区由此成为河南首个试点地区,承保规模约2万亩,试点期限2年。这是“保险+期货”试点首次由省级财政与郑商所联合开展。2020年12月,第一年试点工作进入理赔和总结阶段。首批试点共承保苹果现货30117吨,覆盖苹果种植面积16732亩,承保2503户,每亩保额达1.35万元。其中,贫困户占比72.39%,面积6350亩。所有承保农户赔案已全部结案,理赔覆盖全部2503户投保农户,赔付金额1021.21万元,赔付率82.8%,亩均赔款610元。

  为确保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顺利实施,河南省财政厅与郑商所联合印发《河南省苹果“保险+期货”试点方案》。三门峡相关部门和单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引导试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参与。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试点规模,省、市、县三级补贴资金共356万元,为苹果种植户提供了2.27亿元的风险保障,财政资金补贴效应放大了近64倍。在扣除每亩3000元的种植成本后,可保证农户种植苹果每亩纯收益过万元,财政支农的效应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郑商所累计支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106个,涉及棉花、白糖、苹果、红枣4个品种,覆盖新疆、甘肃、广西等11个省份,涉及农户约15万余户。

  甘蔗也能两头甜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产糖制糖业基地,全自治区有2000多万蔗农,49个贫困县中有30多个县的贫困户以甘蔗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2020年11月20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罗城)退出贫困县序列,而仫佬族整族脱贫背后,期货市场的作用不容忽视。

  罗城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山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作为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4.9%,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60%以上。而仫佬族农户的收入与糖料蔗息息相关。据了解,自2017/2018榨季以来,受国际食糖价格低迷、国内市场信心不足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内食糖价格持续下行。同时,人工成本、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却不断上涨。一降一升之间,蔗农种植收益不断缩水,糖价低迷也让糖厂“很受伤”。从蔗农到糖厂,“甘蔗两头都苦”的现实不仅影响当地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罗城的产业脱贫。在当地产糖制糖业呼唤保“价”之际,2018年,全国首例由郑商所支持的县域扶贫项目——白糖“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花落罗城。

  2018年11月,罗城白糖“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成功签约。按签约合同要求,郑商所出资1000万元,罗城县政府主导,中国人保财险主办,南华期货、永安期货、新湖期货协办,为罗城全县甘蔗投保白糖期货价格保险,挂钩白糖产量6万吨,覆盖全县甘蔗种植面积13万余亩,保障金额最高可达2.9亿元。在刚过去的2020年,郑商所第三年在罗城开展白糖“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承保面积11.10万亩,覆盖全县蔗农5628户,试点保险期间为2020年11月24日至2021年2月23日,最终产生赔付677.10万元,赔付率83.57%,户均获赔1203元。如今,在“保险+期货”这一新型价格保险支撑下,广大蔗农收获“稳稳的幸福”,让“甘蔗两头不再苦”。

  期货支边助力富民

  作为我国棉花主产区,新疆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商品调拨量连续25年位居全国首位。此外,新疆红枣种植面积约占全疆水果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约占全国红枣产量的一半。棉花、红枣产业发展在新疆举足轻重,关系着农民切身利益。

  以棉花为例,目前,全疆约有一半以上农户从事棉花生产,涉及人口约700万,其中约七成为少数民族,每年棉花收入占棉农现金收入的比重高达60%。截至2019年底,纺织服装备案企业超过3100家,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近60万人。然而,棉花、红枣价格波动影响着种植收益。过去,红枣由于产地过度扩张、市场供需失衡,每公斤的红枣价格从高点时的40元,一度跌至3—4元,低于每公斤5—6元的种植盈亏平衡点,部分枣园因此撂荒。

  2016年,郑商所首次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建设,将棉花纳入试点品种;2019年红枣期货上市当年,红枣就被纳入了试点品种。2016年至2019年,郑商所累计支持开展“保险+期货”试点75个,有24个落地新疆。其中,19个棉花“保险+期货”试点,共承保棉花3万余吨;5个红枣“保险+期货”试点全部在新疆展开,共承保红枣13800吨,保障金额约1.5亿元。

  2020年,郑商所投入支持资金近2000万元,在中国证监会定点帮扶的9个贫困县中唯一的深度贫困县——新疆麦盖提县进一步开展红枣“保险+期货”县域覆盖试点1个,在南疆其他红枣优势主产县开展“保险+期货”分散试点和“农民合作社+场外期权”试点共10个。

  据介绍,2016年至2020年,郑商所累计支持35个落地新疆的“保险+期货”试点中,19个棉花试点完成赔付的占试点总数的54%,赔付总额超过1504万元,平均赔付率为85.6%;2019年的5个红枣试点全部顺利赔付,赔付金额288.54万元,赔付率最高为82.6%,枣农人均获赔超过2900元。(郑商所供稿)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