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我要抓住这个机遇种好田、多打粮、多收入。现在是麦田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追施苗肥的管理季节,我要做好这项工作,力争今年小麦丰产丰收。”河南省商水县张庄镇南陵村种粮大户邱守先期盼今年有个好收成。
今年54岁的邱守先曾外出打过工,当过村干部和农田建设工程包工头,虽然很辛苦,也没有挣到多少钱。多年的辛苦经历让他感受到,农民还是种田更踏实,他想当种粮大户。但是,他所在的南陵村是商水县“五湖十八坡”中的一个大坡,2万亩地一眼望不到边,缺路少井,农田设施条件差,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粮食产量低。加上流转土地租金高、农资价钱贵、租工工钱高,麦收、秋收、耕地、播种费用高,种地基本不赚钱。所以,邱守先就一直没敢流转土地。
2019年,商水县投资1.5亿元,在张庄镇创建了3.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了物联网控制中心、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病虫害防治监测站,安装了固定式自动喷灌设备、物联网监控设备、人工降雨设备,配备了植保无人机,并将田间所有道路修成水泥路,所有沟渠进行开挖铺设砌衬,所有机井进行配套。
邱守先抓住这一良好机会,以每亩1000元租金一下子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流转2100亩土地。还成立了合作社,购买各种大型机械20多台,决心在高标准农田园区干出一番大事业。
而在流转土地过程中,由于牵涉农户多、问题多,邱守先付出不少精力和辛苦,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和驻村干部陈庆伟一起走东家、串西家,一户一户做工作签合同,一家一家解难题量土地,几乎没有吃过一顿应时饭,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为了让土地流转出去的留守村民有事干,邱守先还吸收他们到合作社打工,既得到土地租金,又得到工资,成为“双薪”农民。在麦收、秋收季节,他劳作在田间,吃住在地头,吃的苦都比别人多。
辛勤耕耘获得粮食大丰收。去年,他种的2100亩小麦和玉米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小麦平均亩产1300斤,玉米平均亩产1400斤。
“以前,用普通机器和喷灌机浇地,浇1亩地成本80元,而现在利用智能自动喷水设备每天可浇地500多亩,浇1亩地只用4元的电费,仅此一项,一年就省50多万元;麦种、玉米种由政府免费提供,种子费又节省30多万元;玉米秸秆粉碎和小麦秸秆打捆,政府每亩补贴20元,小麦秸秆每亩地销售收入60元,仅秸秆一项又收入20多万元;病虫害防治由县植保站免费进行,节省农药费、机防费40多万元。”邱守先跟笔者算收入账。
“如果有粮仓,我的收入将更多。因为去年种地没有资金建仓库,打下的粮食都放在地头晒场里,为了防备阴雨天气粮食受潮变质就及时把粮食卖掉。而后期,粮食价格都会涨高,所以就受到损失。比如,去年2100亩玉米打下后不久以每斤1.05元处理,而今年1月中旬以来,我们这里玉米收购价每斤1.40元。如果有仓储将玉米放到现在处理,就多收入80多万元。因此,今年最大的愿望是建仓库,并且一定建好。目前,镇计生协和县农业农村局正在想法帮助我解决仓储难题。”这个曾跟省委书记王国生、副省长武国定汇报种粮感受、上过央视新闻联播的种粮大户跟笔者谈愿望时信心十足。(乔连军)
责任编辑:王珊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