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26公斤!河南修武小麦高产创建又实现新突破。6月2日,在修武县王屯乡周流村高产示范田,经现场实打实收,小麦平均亩产高达898.26公斤,比去年全国小麦单产最高纪录高出40多公斤。
当下,作为冬小麦主产区,自南向北河南各地陆续进入小麦收获期。6月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滚、机器驰骋,一阵轰鸣过后倾泻而出的麦粒散发着金色的光芒。截至6月6日17时,河南省已收获小麦4550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3.5%,日投入联合收割机13万台,日进度近1000万亩。
科技:推动农业高效运行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说,农业科技进步,就像为农业提供了一个人工智能的高效运行系统:种子是“芯片”,良好土壤肥水栽培是“充电宝”,药物是“杀毒软件”,机械化信息化设备是“模块”,协调配套融合才能产生好的效能。
在今年的小麦生产中,修武县通过实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切实落实各生育时期高产栽培管理措施,有效促进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预计全县夏粮平均亩产将达到556.7公斤,亩产较去年增加4.6公斤。
修武县政协副主席杨法谊介绍:“该高产示范田全面推广了‘重施各类农家肥、巧用土壤调理菌、落实深耕细耙、宽窄行精播匀播、返青期追施二氢钾、拔节期巧用化控剂、灌浆期多次喷施光碳禾肥和磷酸二氢钾’等技术,使该小麦新品种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穗粒数突破55粒、千粒重突破50克)。”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近年来,河南省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3%,拖拉机拥有量340多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30多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3%,小麦综合机械化率达98.8%。
为了把好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河南省建立了完善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3万多名农技人员随时向4400万农民传授种植“秘诀”。据统计,去年全省已推广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主推技术1400项以上,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累计培训各类高素质农民110万人。
良种: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支撑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在河南省,小麦持续增产,良种的贡献率接近50%。河南省以全国6.5%的耕地面积,每年生产了全国1/4左右的小麦,这里面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良种的支撑。
6月3日,淇县朝歌街道石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5000亩金黄的小麦即将迎来收获。“这5000亩全部种的是郑麦369优质强筋小麦,我们看中的正是它强筋优质、抗病抗冻和高抗倒伏的特性。”河南省现代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总经理张鹰走进麦田,随手扒拉几垄小麦,只见茎秆粗壮笔直、麦穗丰满喜人,整个麦田丝毫看不出刚刚经历过大风降雨等强对流天气。
近几年,淇县丰发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长波一直从事郑麦369的推广和销售工作。“这个品种越来越受老百姓欢迎。”崔长波介绍,郑麦369打破了小麦“品种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的怪圈,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而且是订单销售。据悉,郑麦369年订单种植面积已超300万亩,每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
郑麦369、百农4199、新麦26、周麦27……一系列河南稳产质优的小麦品种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小麦单产从1978年的150公斤增长到2020年的441公斤。据统计,目前,河南从事小麦育种的单位和个人有150余家,2009年以来,共有102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全国小麦育种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共11个,河南就占据5个。此外,河南省拥有种子繁育基地430万亩左右,年产小麦种子18亿公斤以上,除满足本省需求外,每年还向省外调出5亿公斤左右。
机收:科学减损颗粒归仓
曾经,麦收时“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如今,机收已成为麦收的主要方式。大量现代农机和新型农业设备投入田间,极大提升麦收进度、改写“三夏节奏”的同时,也让农业生产、农民增收更有保障。但是,机收造成的小麦损失也不容忽视。相关调查显示,因为机具、速度、方法等原因,有的机收损失甚至高达10%。
6月5日上午,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焕永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基地里,10台不同型号的联合收割机在金黄的麦田里一字排开,全国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河南滑县分赛区开赛仪式在此举行。
一声哨响,10名农机手分三批开展机收作业。金色的麦浪中,他们驾驶着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
“减少机收损失就是增加粮食产量,科学减损就等于绿色增产。”河南省农机技术中心主任凌中南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超过8500万亩,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果能把夏粮机收损失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产7.5亿斤小麦。
不久前,河南省召开的全省“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把机收损失控制在3%以内;要组织农机、农技人员进村到田,指导农户、机手科学安排收割时间,选择适宜机具,控制好留茬高度和收割速度,提高作业质量。
据悉,举办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就是河南省推动粮食收获减损的重要一环。除了滑县,河南省还要在郏县、驻马店等地举办同样的活动,通过以赛代训,引导广大农机手在生产实践中精操作、比技能,确保颗粒归仓。
“三分机器、七分使用。”如何减少机收损失,农机手的高超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郑市观音寺镇菜王村,经过多次试验,种植大户李杰找到了减少机损的两个小诀窍。通过他的小诀窍,每亩地能够减少损失40斤。
一是对收割机出糠口进行调整,减小风力。收割机在收麦时,一方面要把小麦籽粒保存下来,另一方面要通过风机将麦糠“刮”出去。如果风力太大,麦粒会随麦糠一起被刮走。李杰说:“把风力调整到合适挡位,既吹出了麦糠,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麦粒。”
另一个诀窍是匀速收割。如果收割速度时高时低,高的时候就会把麦粒从收割机中震出来。
在李杰驾驶收割机走过的麦田,扒开薄薄的麦糠,找了半天才发现几粒麦子。附近的农民说:“今年麦收,机收损失明显减少了。”
47岁的李杰是荥阳新田地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目前在兰考、荥阳、新郑等地共托管土地11万亩,种植的都是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一亩地减少损失40斤,看似不多,算算账却惊人,“如果我托管的土地每亩都能减少机损40斤,等于增产440万斤小麦。”李杰说,要想提高种粮收益,一方面是提高粮食产量和价格,另一方面就要减少损失、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降低机收损失,就相当于增加了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李向东说:“不要说每亩地减少机收损失40斤,即使只减损20斤,全省也相当于增产17亿斤,意味着增加192万亩小麦种植面积,非常可观。最大限度地降低机损率,确保颗粒归仓,将为河南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增添新的助力。”(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责任编辑:王珊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