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粮食大省的责任与担当系列之二:做优做强“弱麦” 担当粮食安全重任
发布时间: 2021-06-17 00:00:00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是全国的“粮袋子”,全省有一大批产粮大县,它们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中坚,主要依托优质小麦生产担当粮食安全重任。豫南产粮大县息县,围绕优质弱筋小麦做强“弱麦”,以种子为源头,通过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发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双轮驱动,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中让“弱麦”更优更强。

  围绕“四化”“四专” 稳步发展弱筋小麦

  息县地处中原腹地南侧,千里淮河上游,地形主要为淮河冲积平原,土壤含沙量大,小麦面筋形成时间短,其独特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弱筋及酿酒小麦的生长,属于我国弱筋小麦最适宜种植区。这片中原“黑土地”,常年粮食播种面积24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20亿斤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近年来,息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产高质高效的绿色发展为契机,积极扩大弱筋小麦播种面积,大力落实“四专”工作,创新发展有机小麦,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全国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有机小麦)示范县。2020年河南省优质弱筋及酿酒专用小麦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息县召开,进一步推动息县“弱麦”强起来。

  政府规划主导。息县高度重视优质专用弱筋小麦发展,研究制定弱筋小麦发展规划,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基本路径,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示范引领,积极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发展,把弱筋小麦生产优先布局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建成区,推进布局区域化。2015年以来,弱筋小麦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已从5万亩快速扩大到70万亩,2022年规划发展100万亩。

  加大财政投入。一是财政支农。2018年以来县政府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对种子、农药、肥料进行补贴,鼓励发展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对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赤霉病和条锈病主要病害,实行统防统治,每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每年投入上亿元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二是补贴惠农。耕地地力补贴足额到位,有效维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适合当地农作物生产实际的机械设备,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农机具补贴范围,做到应补尽补,资金筹措到位,补贴兑现到位。三是项目强农。2020年争取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支持弱筋小麦基地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达小麦仓储物流园项目,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争取省、市级项目建设粮食仓储物流园项目,投入资金5000万元。

  提供科技支持。农业农村、农科部门免费提供弱筋小麦生产技术指导,加快推广应用新品种、新肥药和新农艺。种植过程中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深耕深松、机械条播、无人机施药等农机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显著提升现代化水平。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建设,近年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

  完善服务条件。强化和完善农业保险服务,最初是贫困户种植弱筋小麦,纳入农业保险,县政府代缴种植户应缴保费;然后是无论谁种植弱筋小麦,全部纳入农业保险,县政府代缴种植户应缴保费。同时注重解决承保难和理赔难问题,探索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尽早从物资投入成本保险转变为收入保险,化解现代化粮食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销售环节,政府搭台和媒介,推进产销对接,引进大型合作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目前,凡政府供种的弱筋小麦,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品牌培育方面,创建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区域品牌,打开优质粮食升值空间。

  强化引领带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挑大梁

  息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兴未艾,全县现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家,家庭农场300家,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2000个,共创共建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在推进当地优质弱筋小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主体联合延链。近年来,息县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弱筋小麦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为关键节点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资源整合与产业链重构实现了创新发展。当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宏升公司,是一家集粮食收购、储存、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入选河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19年成为茅台集团全国十家有机小麦供应商之一。依托宏升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大面积流转土地,创新性建设弱筋小麦基地,构建了从优质原种推广、优质小麦种植基地、粮食收储加工物流、主食产业精深加工到现代农业商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多方利益链接。该县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立足站台销售与门市销售相结合、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相结合等模式,建立了一整套稳定、顺畅的全国性营销网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依托绿色生态模式赋能、特色农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溯源,拓展了产业价值链。同时,通过按标准加价敞开收购基地弱筋小麦,提高农户收入,增强相关利益主体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与息县金惠祥种植专业合作社、柳学友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利益链接。

  全程服务提升。在县农业农村局、县农科所的指导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在全县各乡镇大力推广弱筋小麦订单种植,在全县优质弱筋小麦总面积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在扩大订单种植的同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内联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对外依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农险等单位,主动服务订单种植农户,免费提供弱筋小麦种子、种植技术服务、农业保险三项优惠服务及政策配套。同时,积极采取灵活高效的购销方式以应对市场变化,不仅按高于市场价从订单基地农户手中收购,还与本县粮食局、各购销企业、国家粮食储备库建立了密切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探索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的创新模式,为推进“四优四化”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力服务支撑。

  加工增值强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标准化服务提升弱筋小麦原粮“身价”的同时,力推智能面粉机工机械与绿色加工生产线,为当地小麦特别是弱筋小麦专用品种的加工转化增值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宏升公司引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致力于弱筋小麦及其制品的品牌化建设,自主开发产品中的“息县坡”小麦粉、馒头、挂面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息县坡”牌美尔西蛋糕粉获得河南放心粮油称号。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业已形成的弱筋小麦绿色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带动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延伸发展,在“四优四化”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引擎带动作用巨大。

  制度科技支撑“双轮驱动” 做大做强“弱麦”

  制度是保障发展的基石,技术则是推动发展的关键要素。息县粮食生产依托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建立了两者间的正向反馈机制,形成了双轮驱动合力,稳固了地区粮食生产安全底线、发挥了区域弱筋小麦的产品优势;并且通过推动土地流转与经营主体多元化、订单生产与名优企业合作下的产业链升级,也使得农民利益和地方发展得到了兼顾,从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且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

  制度建设激发活力。息县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主线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在不断探索过程中,优先考虑了耕地规模化经营、弱筋小麦产品优势、粮食加工产业升级以及利益成果共享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与平衡已形成了以三项原则为基础,四项措施为抓手的制度安排。三项原则,一是坚持农民利益导向原则,包括流转土地以农民意愿为准,流转费用高标准严落实、农业相关补贴全覆盖以及产业发展成果优先惠及当地农民;二是坚持推进规模化原则,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及大户经营等多种形式,采取土地托管或互换、项目支持等方式,实现耕地连片种植,提高规模化水平;三是坚持政府合理引导原则,通过外引内扶,即外部引入如茅台、钓鱼台、劲牌等知名酒业企业,内部扶持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实现土地有序流转、粮食产业稳步升级与利益合理平衡分配。四项基本措施,一是推进多元化经营模式,目前形成了大户经营、专业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等多种经营模式;二是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通过政府补贴和保险购买等方式,积极应对农业病虫害、极端天气以及各种不可抗力的影响,将农民的种粮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三是打造粮食产业升级模式,通过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定向帮扶指导机制,打造从种子培育、田间管理、信息化应用以及生产加工等多层次、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体系;四是建立下沉式的工作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领导和专家经常深入一线,指导和帮助经营主体及时解决在政策、信息、矛盾化解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事项,营造安稳可靠的生产经营环境。

  技术创新进步提供动力。息县主要围绕弱筋小麦的种子培育筛选、生产管理优化、加工技术改进以及产业链完善升级等方面展开,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与科研院所、上下游知名企业的合作,在品种优育、质地改良、适应市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息县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优良小麦种子的使用,尤其以扬麦13、扬麦15、郑麦103、郑麦113等品种推广使用最为成功,在产量提升和抗病虫害等方面效果明显,同时新品种的使用也为科研机构未来品种优化提供了实践数据;二是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瞄准高端酒原料生产,通过上下游定点合作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息县弱筋小麦的品质,优化了生产管理过程,同时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品种培育迭代机制,如与茅台集团的合作,客观上加速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培育的有机小麦也成为专用原料粮的行业标杆;三是通过农田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实现对小麦生长的全过程监测,从而有效提升水肥使用效率、抗病虫治理效果以及风险预测能力等,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也为品种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化以及管理措施标准化提供可实现的技术支撑。

  通过制度建设与技术创新的双轮合力驱动,息县粮食生产既巩固了粮食安全基础,又探索了做强弱麦产业发展之路。

  加快补齐“短板” 推动“弱麦”高质量发展

  只有做强“弱麦”产业,息县才能从农业大县转变为农业强县,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克服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目前主要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一是小麦优质不优价,成为“老大难”问题。由于农户分散经营,连片生产规模小,存在种、管、收等环节的统一生产和小麦“四专”方面的困难。一些农户有啥种啥,粮商有啥收啥,价格随行就市,品种混杂归仓,影响粮食质量整体提升和价格提高。二是种粮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一家一户土地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对农户增收的贡献不断下降。三是龙头企业较少,对农户带动作用不够强。目前3家龙头企业带动小麦种植面积40万亩,仅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四是社会服务组织弱小,保障作用不强。现代农业以强大服务业为支撑,农业服务主体数量、服务内容、服务价格和服务配套等都需要完善、提升和拓展。五是粮食加工业是短板,提质增效遇瓶颈。粮食加工企业少,粮食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粮食加工是粮食产业延链、强链的关键,粮食产业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提高,亟须补齐加工业短板。六是基础设施投入不到位,高标准农田建设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强度不足,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协调,沟渠未到“田间地头”。七是技术体系不成熟,绿色和有机标准难实现。达到有机产品要求的质量标准,所需的资源条件、要素投入和生产环境要求严苛,相应的技术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息县做强“弱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完善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和功能发挥,培育和壮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发展粮食加工业,加强技术、制度和服务的系统性保障能力。生产做到专种、专收、专储和专用,发展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息县做强“弱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更高,担当粮食安全重任的能力才能更强。(“粮食大省的责任与担当”课题组)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