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乡村振兴正当时
发布时间: 2021-07-05 00:00:00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日新月异的镇村环境,水清岸绿的黄河沿畔,蓬勃发展的产业体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仲夏时节,记者在济源上山下乡,进村入户,所见所闻,大美济源乡村振兴的新气象跃然眼前。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施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粮食年产量连年丰收,农民人均收入稳步提高;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济源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地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现代农业更加高效

  “收割机割得又快又干净,机器后面几乎看不到麦穗。”6月2日,在济源梨林镇沙东村,几位村民坐在地头,说话间,饱满的麦粒已哗哗流进了机仓。

  虽然不是我省的粮食主产区,但济源依然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济源建立健全了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持续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强化耕地分类管理,2020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分别达65.19万亩、2.46亿公斤,分别增长了1.2个、5.5个百分点,为20年来最高,圆满完成了省厅下达的2.35亿公斤的粮食生产任务,优质小麦比重高达40%以上。

  不仅“粮袋子”充实,“菜篮子”也同样充盈。济源的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势头异常迅猛,蔬菜制种面积已发展到3.5万亩,产值超过2亿元;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饲用玉米、中药材、烟草等产业也都在快速发展。

  粮蔬生产增产增收,畜牧业发展牛欢马叫。2020年,济源的生猪产业加快恢复,不断有重大项目达成合作意向或是落地投产——双胞胎集团60万头生猪产业链暨农业生态循环产业项目签约,广西扬翔集团与瑞星猪场合作的1.6万头母猪场已投产,存栏达1.2万头……为了支持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济源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00万元奖励资金,对5000头以上高标准养猪场进行奖补,2020年出栏达41万头、存栏达34万头,顺利完成了省定目标任务。

  此外,济源的奶牛产业也在持续增强。禾牧然6000头奶牛观光牧场已投资1.4亿元;大峪镇伟恒万头奶牛场投资1.4亿元,购进奶牛4200头;肉兔产业则完成了年出栏10万只肉兔的产业基地建设任务。

  各种惠农利民政策接踵而来。为给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要素支撑,农业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在2020年先后协助11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对接,发放贷款3.94亿元;通过政银担“三位一体”的支农模式发放贷款3033万元;与6家金融机构签订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有效打通了乡村振兴“融资难”的“最后一公里”。

  在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济源的产业融合更加紧密,现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家,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0家,已成为济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与此同时,一大批农产品品牌脱颖而出,“济源冬凌草”“咿啦兔肉”“云翠丰园”等入选河南省农产品品牌,“济源核桃”“济源冬凌草”等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村治理更加有效

  6月20日,济源王屋镇愚公村的“毛虎山居”农家乐,又迎来一拨客人。老板张毛虎笑着说:“这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哪!没有家门口的好风景,就没有俺这好‘钱景’。”

  为了让农村“老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济源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仅在2020年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3.5万余吨,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5685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9.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2%,连续四年实现卫星遥感零火情目标。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越来越美,济源的美丽乡村也越来越多,济源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美”乡村总数已达59个,其中省级示范村15个。承留镇卫福安村的张大娘颇为自豪:“以前俺村不通路就是个穷窝窝,现在一到周末好多人来俺村旅游呢。”

  随着农村环境的持续改善,济源的农村改革也在向纵深推进——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年度清查,2018年农村集体资产总额45.7亿元,较2017年增加1.43亿元;2019年农村集体资产总额49.72亿元,较2017年增加5.45亿元,既实现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群众收入。

  继续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抵押担保贷款。济源积极引导集体经济基础好的村开展集体资产抵押贷款试点,为承留镇花石村办理贷款200万元。以此为杠杆,一举撬开了花石村的发展新篇章。花石村已经由一个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现在名动中原的明星村。

  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济源持续实施“村集体经济增收三年专项行动”,在2019年有经营性收入的村占97%的基础上,2020年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已达100%,其中59个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9.5元、增长6%,居全省第二位。

  乡村振兴更加精准

  6月15日,济源扶贫办退出历史,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

  记者从乡村振兴局了解到,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围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济源将在几个方面全面发力——

  聚力脱贫成果巩固,对低保对象等重点人群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每月由镇、村对重点监测对象进行分析研判,对不能及时化解致贫返贫风险的,及时制定帮扶计划。

  聚力产业兴旺,将各脱贫村产业融入济源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种子繁育等六大特色产业。继续推行龙头企业“联镇带村”产业模式,更好更多地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逐步致富。同时将产业扶贫基金逐步向产业振兴基金过渡,确保产业振兴基金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作用。

  聚力乡风文明,制定《济源2021年乡村振兴宣传工作方案》,继续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文艺轻骑兵”等文艺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抓好扶志教育激发动力。

  聚力有效衔接,济源成立了帮扶机制落实等10个工作专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重点工作落到实处。

  聚力宜居宜业,实施城乡交通等六项城乡一体化行动和农村房屋品质提升行动,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实施城乡教育、公共文化等四项城乡均等化行动,实现市镇村功能衔接互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聚力精神支撑,将传承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济源各级领导干部、农村群众以及社会人士都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时刻保持昂扬斗志,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聚力基层基础,抓好党群连心工程。建立党员联户,落实一牌、一册、一群、一图、一台账“五个一”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逐项落实;建立定期走访机制,确保走访到每户每人;建立“党员、村、镇、区直单位”分级办理机制,做到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建立分析研判机制,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我们将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战略机遇,把更多资源向‘三农’倾斜,让更多发展要素向乡村集聚,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委员、济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侯波说。(记者 樊霞 成利军)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