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李庄新区的全家福
发布时间: 2021-07-05 00:00:00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李庄新区。 秦地 摄

  “这是我的宝贝。”“七一”前夕,102岁的邵文英端详着胸前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对来家里给她颁授纪念章的李庄镇领导说。

  邵文英73年党龄,生活在封丘县李庄新区朱寨村。以前的朱寨村在几公里外的黄河滩里,如今,它是李庄新区里的一个小区。

  邵文英住在7层带电梯的楼房里,吃的是自来水,烧的是天然气,家家户户在一楼都有能进出电动三轮车的储藏间。不光是朱寨村,这几年,李庄镇的18个村4万多人都陆续搬来了,宽阔的马路把26个小区连成了一座新城。

  农忙时,骑上电动车下地;农闲时,去家门口的工厂上班。早晚锻炼、休闲,新区有公园。上幼儿园、小学、初中,不用出新区。有个头疼脑热的,出家门有卫生院。在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一天三顿饭4块钱……去过大城市的村民说:“我们住着城市的高档房,呼吸着农村的新鲜空气,搬到福窝里啦!”

  以前的李庄镇可不是这样的。

  李庄镇处于九曲黄河最后大拐弯,160多年前,黄河最后一次大决口就在此处。邵文英入党的1948年,这里跟河南各地一样,水旱蝗汤,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无奈,黄河虽然使这里土地肥沃,但基本是望天收。出趟远门得走黄河大堤,非常不方便,有的老人一辈子没去过县城。

  改革开放后,穷则思变的村民们有走出去闯荡一片新天地的,但李庄镇属“三山一滩”地区,依然贫困落后。

  “咋想也想不到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邵文英的女儿说出了搬迁群众的心声。

  群众不敢想的事,有人替他们想到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4年,国家批复河南启动“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大战略。当年底,李庄镇成为黄河滩区迁建首批试点,户数和人数均占全省近一半。这是李庄镇千百年来难得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听说要搬到黄河大堤以北,没几个村民同意。搬家能公平?搬出去能过得好吗?大家怀疑、观望。

  低保审核公开公平公正,镇政府工作人员与一般群众一视同仁,创新“连户代表制度”……看到了党员干部的真心,群众把心放到了肚子里,迁建无一户强拆,无一人上访。

  “迁建作的难,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李庄镇党委书记陈明是迁建工作的组织实施者,他说,“站在群众的立场,让群众利益最大化,啥困难都能克服。”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关键是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第一批群众搬迁后,陈明就坐不住了:小区有物业费,家里电器多了,电费就高了……怎么把生活成本降下来?旧村复垦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致富门路,群众才能富起来。

  有十几家企业的工业园建起来了,能让2000多人就业。亿德隆公司是镇里一手扶持起来的,生产的汽车工具箱卖到了海外,四五百个工人多数是李庄人,每人每月能挣三千来块。

  农业产业发展起来了。各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示范西兰花、辣椒、金银花等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李庄村村支书李绍山说:“村党支部领办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多亩地,种的辣椒、西兰花,全部订单销售,不愁价钱不愁卖。”

  鹅湾村党支部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金银花,和其他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一样,利润的30%交村集体。村支书吴运成说:“村集体有钱了,就能给群众办实事了。我们刚给七十岁以上老人每人做了一身衣服。”

  短短6年,贫穷落后的李庄镇富起来了,去年底,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多元。“给群众办事就像往银行里存钱,每办一次好事就是存一次钱。日积月累,群众才拥护你。”这是李庄镇党员干部的“流行语”。

  前几天,省里召开“两优一先”表彰大会,李庄镇党委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从郑州领奖回来,陈明立即布置产业发展的事:“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每周一次的乡村振兴推进会已经开了三次,还得加把劲儿。”

  今天的李庄镇,宜居宜业、日子越过越红火,搬到县城的人很多搬回来了,在外地工作的很多人,打算回来养老。会葫芦烙画的鹅湾村村民吴贵海有个打算,把18个村的百年变迁烙到葫芦上,名字就叫“李庄新区的全家福”。(记者 郎志慧 赵一帆 实习生 朱琳)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