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5万农村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638个贫困村全部高标准出列,范县、台前县、濮阳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濮阳县、范县、台前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693.0元、12159.9元、11493.9元,较上年分别增长7.7%、7.8%、7.7%,分别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5、1.6、1.5个百分点。
濮阳县、范县、台前县脱贫攻坚普查数据显示,“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就业扶贫政策覆盖率98.92%,生态扶贫政策覆盖率82.39%。全市新识别贫困人口和返贫人数逐年降低,目前已实现“零返贫、零致贫”目标……
八年攻坚克难,八年尽锐出战。濮阳市砥砺前行,交出一份写在民心上的“答卷”。
响鼓重槌催奋进
濮阳市是我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工作任务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濮阳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以赴攻城拔寨。
任务既定,重在落实。濮阳市成立脱贫攻坚指挥机构,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同时,成立15个硬仗指挥部,由分管市级领导任指挥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濮阳市健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明确市级领导、县(区)领导、市直行业部门、乡镇党政正职4个责任主体64项责任清单。坚持市委常委带头、市级领导带头、市直单位和县乡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明确每名市级领导干部联系1个脱贫攻坚重点乡镇、1个深度贫困村,分包2个贫困户,定期到联系的乡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市、县各行业扶贫单位认真履职尽责,狠抓行业政策落实,加强督查巡查,确保“不漏一人,不落一户”;要求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切实履行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作落实。
高位推动下,濮阳市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扶贫大格局逐步形成,合力攻坚的成效逐步显现,广大干部群众以前所未有的坚强意志,向贫困宣战。
党建领航践初心
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里建起650余座占地1100余亩的食用菌大棚,建起日产2万包的菌包加工厂,建起联动全县的电商平台,带动252户贫困户、808人实现稳定脱贫。“一个棚一年出菇4茬7000多公斤,估计能卖12万元,净赚不少哩。”脱贫的吴海霞说,“这是‘蘑菇书记’带着俺干出来的好日子。”
2017年以来,清丰县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力量引领发展。“刚开始动员大家用到户增收资金买菌棒时,不少人有顾虑。”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就是一名“蘑菇书记”,回忆产业发展之初,他说党建是最坚实的后盾,“当时成立基地党支部,27名党员帮着27户贫困户一起种大棚,给后续发展开了好头。”
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濮阳市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使命,扶真贫、真扶贫。
近年来,濮阳市在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全覆盖的基础上,以“双联四推六覆盖”活动为载体,组织全市4万多名帮扶干部、800个驻村工作队、2615名驻村干部入村包户开展精准帮扶工作。
濮阳市各级党员干部帮助农村特别是贫困村、贫困户协调经济发展项目1316个,创办专业合作社1425个,协调帮扶资金9.3亿元,新修道路2816公里、新打机井7729眼,新改建桥梁976座,安装路灯3.9万盏,协助群众帮联大病救助1.1万人次,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3.5万名。
产业“造血”见实效
“留住妈妈拴住娃,照顾老人能持家。还是在家门口上班好,挣钱不比外出打工少。”在扶贫车间就业脱贫的台前县吴坝镇石桥村村民于焕玉编起顺口溜,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
吴坝镇的返乡青年范龙胜、刘晓辉夫妇于2016年把扶贫企业办在村头,今年又办起标准化工厂,共安置就业人员300多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扶贫政策好,扶贫产业旺,俺跟乡亲们都受益。”范龙胜说。
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近年来,濮阳市围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坚持把谋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切实选准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积极探索车间扶贫新模式,只是濮阳市产业扶贫的一个侧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在濮阳市各县区落地生根;着力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大项目和大企业的辐射带动,实现“兴一产业,致富千家”;将智慧扶贫与电商扶贫结合,专门筹建濮阳市农产品特色展馆、智慧扶贫特色展区,邀请京东、苏宁等十多家电商企业调研对接,帮助贫困群众寻找致富路子。
濮阳县王称堌镇付庄村脱贫户张明更创办的公司去年受疫情影响,生产的藤编、塑编、柳编等产品一度滞销。参加濮阳县举办的电商培训班后,他尝试在网上销售,消化了库存。“网上销售订单不断,真是俺的‘及时雨’!”张明更说。
民生兜底暖人心
濮阳县王称堌镇安置区紧邻集市,超市、幼儿园、卫生室、菜市场一应俱全。安置区挨着该镇招商引资建设的好孩子工业园区。园区车间里,近百台电动缝纫机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57岁的宋集村村民宋成玉已在该安置区度过了两个春节。他是全村第一个报名搬迁的人,也是全村第一个入住安置区的人,他高兴地说:“换了新环境,心里更亮堂,日子更有奔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濮阳市在脱贫攻坚中做好“转、扶、搬、保、救、教”等文章,实施健康扶贫、危房改造等“六大行动”,努力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指数。
保,要保得牢。目前,濮阳市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100%、慢病签约率100%、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94.09%,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逐年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60元,农村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540元,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00元,精准扶贫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助,要助得实。濮阳市聚焦特殊困难群众,探索“邻里照护、日间照料、居村联养、集中托养”四种模式,做法在全国推广;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454所,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85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约55万平方米,新建运动场约54万平方米;为17884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农村残疾人办证“清零”目标的省辖市。
乡村振兴谱新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濮阳市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今年以来,濮阳市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把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濮阳市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进行识别,加强监测,实行“一户一册”,防止规模性返贫。在明确排查范围、明确规模标准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将“两类人群”信息纳入程序管理,即“农户申报、村级初评、乡镇审核、县级确定、信息录入”,真正把好关口。
保持政策总体稳定,打好巩固成果的基础。濮阳市保持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保持对脱贫地区资金投入不减少、主要支持政策不退出,积极研究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确保新政策出台实施前,原有政策一律不能退、力度不能减。
稳定帮扶队伍,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濮阳市要求现有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一律不能撤回,将工作重点转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上来,严格落实“五天四夜”工作制;加强对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情况、在岗情况的督查,不定期开展抽查暗访;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扎实开展遍访脱贫户行动,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帮助落实政策,解决实际困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濮阳人民的信心越来越坚定、步履越来越坚实。(记者 赵振杰 张晓静 通讯员 韩惊涛)
责任编辑:王珊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