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国家果树种质郑州桃圃 “桃园”深处寻“桃源”
发布时间: 2021-08-16 00:00:00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在郑州市南三环,藏着一处“世外桃源”,40余亩桃树枝繁叶茂、鲜果垂枝,弥漫着桃子的清香。这里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国家果树种质郑州桃圃,一个世界上保存桃种质资源最多、类型最丰富的圃地。

  这块地里曾折腾出过“大动静”,“中桃”“中油蟠”“中碧桃”等享有盛名的品种都在此孕育而生。7月14日,记者走进“桃源”深处,探寻桃种质资源的奥秘。

  一果一树皆学问

  乍一看,这处桃圃跟普通的桃园别无二致,殊不知“低调”的外表下却藏着高深的内涵,1300余份桃种质在这里保存管理。

  为什么如此珍贵的种质,要通过这样“原始”的方式保存?

  “我们常见的冷库保存种子,仅适用于有性繁殖的作物,如蔬菜类等。桃属于多年生无性繁殖水果,如果通过种子种植,性状很难保持,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情况,所以在桃树上嫁接是最合适的保存方式。”郑州果树研究所朱更瑞研究员向记者解释。

  据了解,在我国既有的桃种质资源中,地方品种、野生资源占70%。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它们也是最容易消失的资源。在桃圃里,不少珍贵的种质在野外已经难觅踪影,保存在这里的已成为“孤品”。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研究这些珍贵种质资源,科研工作者为每棵桃树都定制了“身份编码”和“专属档案”。

  “与其说这是一个桃圃,不如说是一本生长在大地上的桃树‘词典’,其中的每个‘词条’都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并在种业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朱更瑞说。

  跨越山河寻好种

  在桃圃里,有几棵桃树“资历”最老,这些桃树的亲本,来自在西藏发现的一棵千年古桃树。其实,桃圃内不少珍贵的种质都是在野外寻得。

  桃起源于中国,因为适应性强,生长区域广,有着“桃李满天下”的美誉。正因如此,要想收集齐全桃的品种,难度极大。

  在桃子的发源地图上,地处高海拔地区的西藏榜上有名。

  沿着雅鲁藏布江,从日喀则到林芝,几百公里的山坳上长满了桃树,可谓是一条桃种质资源的“宝藏线”。

  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要想获得这些珍贵的资源,除了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应对险恶的山路和极端天气。“有一次,一名研究员在寻找树种的途中不慎从山上跌落,幸亏树枝挂住衣服才捡回一条命。”提起往事,郑州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力荣研究员依然心有余悸。

  然而面对困难,科研人员从未停下脚步。从西北到西南再到长江流域,从建圃初期的百余份种质到现在的千余份,越来越多遗落在山间的“野孩子”被他们寻到,并带回郑州桃圃里安家。

  种质决定高品质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种子的芯片。

  借助桃圃里丰富的种质资源,郑州果树研究所已成功培育出“中桃”“中油桃”“中蟠”“中油蟠”“中碧桃”等系列新品种70多个,推广面积占全国桃树种植面积的25%以上,占设施栽培面积的80%以上,有力支持了农民增收。

  再过十几天,新疆洛浦县种桃大户艾尔肯的1000多亩油蟠桃就要收获了。艾尔肯种植的“中油蟠5号”,系郑州果树研究所培育的明星品种,果实大、口感甜、损耗少,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每亩收入超过2万元。

  “中蟠”系列也颇具盛名。在登封市白坪乡煤窑沟村,第二届蟠桃大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在去年的蟠桃大会上,煤窑沟村种植的1.2万斤蟠桃很快就销售一空。

  专家表示,我国的桃产量已由过去的短缺变成了过剩,消费者对桃的品质也更为挑剔。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口感好、质量高的果品也成为桃育种专家的研究方向。

  随着种质资源的不断丰富,种质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截至目前,郑州桃圃已向全国150余个科研、教学单位提供花粉、叶片、枝条、苗木2万余份,优良品种直接向生产方推广50万亩以上。“下一步,我们要搭建高效分子育种平台,支撑广适、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加快园艺作物的本土化。”王力荣说。(记者 赵一帆 李运海)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