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我省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推动农村地区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那么,在优化人居环境上,我省将如何改善农村“硬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让“方便”更方便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重点任务之一,关系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臭味没了,苍蝇少了”“发展美丽乡村也有底气了”……8月9日,在南乐县近德固乡,村民们一句句掏心窝的话,折射出了“厕所革命”的民生热度。
自2019年以来,濮阳市共完成农村改厕37.2万户。如今在濮阳,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厕所不仅给村民带来了便捷,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厕所革命”正照亮每村每户的“小角落”,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
对于高质量推进户厕改造,我省坚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建设。“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乡接合部等生活污水优先治理地区可推广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厕所;平原地区可选用三格式、双瓮式‘整体式’户厕,也可按照三格式原理对原有化粪池进行改造,达到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在一些山区、岭区、缺水地区鼓励推广草粉生态式、双坑交替式等卫生厕所。”省农业农村厅人居环境指导处处长唐新伟说。
随着“厕所革命”的深入推进,社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群众的期盼与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工作中逐渐暴露出产品质量和施工质量不够高、后期管护不到位等问题,给农民群众使用带来不便。
4月8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河南省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工作方案》,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对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用厕所,进行拉网式排查。
“随着户厕改造的深入推进,群众关于后期管护服务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多,建立健全长效运维机制已经成为当前‘厕所革命’的关键环节。”唐新伟建议,要加强研究谋划,制定完善维修清运服务、粪污处理利用、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制度,强化资金保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改厕后期运维管护,配备管理人员和设施设备,保障厕所建成后持续正常使用,形成有队伍、有资金、有制度的乡村厕所服务体系。同时,以乡(镇)或联村为单位,建立农村改厕服务站,统筹做好厕具维修、粪污清运、资源化利用等工作;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厕所粪污收运、处理设施运行等情况进行监控,提高管护服务效率。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截至2020年底,我省累计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73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让乡村呈现出健康、环保的新面貌。
让垃圾有个“好归宿”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之年,也是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由“粗放”转向“精细”的提升之年。今年,我省着力在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上下功夫,以跟踪评价为抓手,实施退出机制,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村口、路边都看不到垃圾了,村里干净我们住着也舒服。”8月11日,走在郏县王英沟村整洁的村路上,村民王新伟心情舒畅地说。
近年来,我省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只有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才能持续保持村庄的干净整洁。”省住建厅城市建设处处长韩兴阳介绍,今年年底前,我省将实现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村庄,并取缔敞开式垃圾池。同时,还将加大对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场地管控力度,建立健全已清理整治场地的长效管护机制,严防产生新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
韩兴阳说:“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工程。只有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广大农村地区选择符合自身实际、高效合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才能有效推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的持续向好,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农村实际情况的生活垃圾治理新路子。”
截至2020年底,全省121个涉农县(市、区)全部通过省级达标验收,收运处置体系覆盖42386行政村、180169自然村,分别占比97%、90.2%,建立起了“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
如今,走在中原大地的村镇街道,人们看到的是美丽、漂亮、干净、整洁的街道和老百姓的一张张笑脸,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村生活垃圾的整治给老百姓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让“浊流”变成清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农村污水治理更是美丽乡村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2020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较201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农村污水横流、乱排乱放的现象明显减少,我省探索出了一批符合实际的治理技术模式。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建机制、盯重点、克难点、强质效,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体制基本形成,为我省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我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多面广、资金需求大、运维监管难、基础比较薄弱这些情况,我省印发了 《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荐技术模式》,梳理总结了5种技术模式。
“各地还要因村施策,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经济有效的治理路子。”省生态环境厅土壤处副处长杨国翠说,要结合我省农业生产实际,优先采用资源化利用的治理路径,除了常住人口集聚的中心村或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其他村庄原则上不建议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要利用好市场的专业化力量和村级组织力量,探索经济、长效、管用的运维模式。突出以城带乡,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和运维服务向村庄延伸,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城乡一体运维模式。
杨国翠建议,各地要结合乡村建设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及各类示范村建设,优先治理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水源保护区、城乡接合部、黑臭水体集中区域、旅游风景区等六类村庄,确保整治过的村庄达到三项标准,即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黑臭水体整治达到8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整治完成率达到80%。
“‘十四五’ 期间,我们将继续狠抓工作落实,努力补齐短板,力争2021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3%、2025年达到45%。”杨国翠说。(记者 李媛媛)
责任编辑:王志远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