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有一片特别的稻田。这片稻田间的小路旁不仅有花、有草、有果木,而且还立着一些白色的大桶。这些桶里装的不是水,而是发酵好的酵素。这片稻田就是息县远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玲辛勤耕作5年的地方。
王春玲与爱人原在息县县城经营肉类批发生意,生意红火,空闲时还经常跟着县里的旗袍队到处演出,日子过得好不自在。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眼见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件,她的内心却越来越不安宁。2016年3月的一天,王春玲跟随所在的旗袍队来到弯柳树村演出,偶然听了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讲的传统文化课。这节传统文化课让她深受感染,也因此萌发了种酵素大米,做生态农业的想法。
“有文化的地方一定是有魂的地方!”王春玲坚信这一点。
2016年5月,本可以享受安逸生活的王春玲,脱掉了精美的旗袍与华丽的高跟鞋,选择在弯柳树村流转土地300亩,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粮食安全从土地开始。王春玲秉承“修好心田,种好良田”的理念,坚持不给土壤施化肥、农药、除草剂,而是用酵素代替。
对于多数人而言,腐烂的水果、废弃的蔬菜叶都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但这些“垃圾”在王春玲的眼中却是宝贝。“垃圾”经过糖和水按一定比例调配,只需3个月,就可变成环保实用的酵素。
环保酵素代替化肥农药,净化土壤、修复耕地,用古朴的农耕方式耕作,种植出更高品质的放心粮。这,便是王春玲从事有机农业5年多来一直坚持的目标。
第一年,由于坚持不打农药、不用化肥,酵素香米的亩产量很低,只有100多斤。
第二年,有了第一年打下的基础,亩产量有所上升。
2019年,在北京雁栖湖企业家论坛上,该公司生产的酵素大米凭借“软、糯、香、醇”回味甘甜、高品质、无污染、健康等亮点,得到了与会企业家的认同,一周的销售额超过100万元,获得极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
5年来,王春玲也经历了很多困难与挑战,有无数次想要放弃。2020年,她的丈夫因癌症去世,对她的打击很大。
“那段日子,每当我难过的时候都会在这片稻田里逛逛。”说起那段往事,王春玲仍然眼含泪光,“也许是经历了生死别离,我更加坚定了要做‘良心米’的决心,感觉已经没有什么能打倒我了。”
经过5年多的反复实践,酵素大米从亩产100多斤到亩产600多斤,园区自然生态也得以恢复,稻田里的野鸭已有200余只。
今年,弯柳树村委会出资3万元购买了一批酵素桶,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在王春玲的带动下,依托“公司+农户”模式,实行“七个统一”规范管理,全村有200多户农户加入种酵素大米的行列。
“为了制作足够的环保酵素,今年3月到4月两个月的时间,我们用从农贸市场拉回来的90多吨废弃果蔬垃圾,制作了农用酵素液270吨、固态酵素肥90吨。”王春玲自豪地说,“不但变废为宝,实现了生态农业的有效循环,而且还解决了政府‘最头疼’的垃圾清运问题。”
“她是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提起王春玲,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话语间总是充满赞扬,“她所做的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利国利民,不愧为新时代的新农人。”
稻田入眼碧绿,微风吹来,稻子就像海浪一样一起一伏。“每每看着这片稻子,我都满心欢喜。感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是他们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站在稻田边,王春玲看着远方的碧绿,微笑地说:“不久的将来,我会背着米北上南下,把息县的米带出去、卖出去,让息米飘香大江南北!”(息县县委宣传部 许晓悦 马迎春 供稿 )
责任编辑:王志远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