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河南漯河市郾城区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观察 “堤内损失堤外补”是如何实现的?
发布时间: 2021-08-25 00:00:00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今年2月以来,国内猪价连续下跌,养殖利润大幅缩水。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布的生猪产品信息显示,6月份散养生猪每头净利润为负665元,规模养殖生猪每头净利润负638元。

  面对亏损,河南漯河郾城区的养殖户刘忠海同样不轻松,但在说到区里实施的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时,他言语间有了笑意:“上个月,保险公司通知我们领钱,没想到会赔那么多!”他投保的600头育肥猪拿到了21.5万元的赔付,“这个保障水平还可以,猪该卖卖,亏的,保险还能弥补一部分。”

  郾城区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是大地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郾城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太平洋产险漯河中心支公司实施的。5月31日,保险公司承保了12家生猪养殖户的7000头育肥猪。6月30日到期,共赔付251万元,平均每头猪约360元。

  这个项目以保险的形式,经由期货市场,对冲了风险,“堤内损失堤外补”,帮自繁自养户实现少亏甚至不亏,解决了眼下的困难。更大的意义在于,稳定了养殖户的心,为达成“稳定生猪生产”这一长远目标也添了一份保障。

综合考虑饲料价格上涨、猪价下跌风险,养殖收益上“双保险”

  生猪养殖过程中同时面临成本端饲料价格上涨和销售端生猪价格下跌的风险,养殖利润直接取决于对这一组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据大地期货衍生品部副经理林唯玮介绍,2019年以来,大地期货在河南多地开展了养殖类“保险+期货”项目,帮助养殖户防范饲料价格风险,但一直缺乏有效管理生猪价格波动风险的手段。2021年1月,生猪期货在大商所上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现实条件。借鉴大商所编制的蛋鸡养殖利润指数,他们提出利用生猪、玉米、豆粕三个上市品种拟合生猪收益指数。

  大地期货联合太平洋产险漯河中心支公司,对河南多个市县的生猪养殖场户进行调研,摸清了育肥猪出栏均重以及饲料配比情况:一头出栏体重120千克的育肥猪,按照料肉比3∶1算,整个养殖周期需食用饲料360千克。其中,玉米约占70%,为252千克;豆粕占20%,为72千克。在此基础上,以生猪、玉米、豆粕期货价格为依据,拟合出生猪收益指数。

  “这就相当于给养殖户上了‘双保险’。”太平洋产险漯河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韩明杰认为,这一设计弥补了传统农业保险中缺乏生猪价格、生猪养殖利润保险的空白,保险方案与生猪收益指数标的挂钩,能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养殖主体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今年1月,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在漯河临颍县智勤养殖有限公司“试水”。该公司自缴保费5万余元,投保育肥猪373头,最终产生赔付18万元。智勤公司认为,这个项目有助于企业规避收益下跌风险,缓解经营压力,与保险公司签订了续保协议。

保费低周期短理赔快,不耽误养殖场户后续生产

  单在一家企业的“小池子”里扑腾,对检验一个项目的成效来说,不足为据。能在多大范围内实施,应对更大市场风险的效果如何?在郾城区,它激起了更大的浪花。

  郾城是生猪调出大县,全区生猪存栏50万头,年出栏生猪近100万头。区畜牧局动检中心主任刘建国说,生猪养殖是区里的重点支柱产业,也是农户主要的收入来源。今年以来,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还伴随着玉米、豆粕价格的上涨,生猪养殖承受重压。这牵动的不仅仅是养殖户的神经。

  郾城区政府部门参与到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的试点中。首批确定对12户中等规模的养殖场户的7000头育肥猪投保,保费共计50.27万元。其中,区政府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三成的保费补贴,养殖户自掏三成,大地期货支付余下的近四成。

  刘忠海的养殖场有母猪100多头,育肥猪不到1000头。5月底,他掏1.3万元投了保,平均一头猪的保费是23块钱。“眼看着猪价下来了,听培训讲这个保险能保收益。政府和公司担起了保费的大头,能理赔的话,最起码还不赔出个保费的钱?”况且,这个项目的保险周期只有一个月,中不中很快就能见分晓。

  相较于市面上的生猪价格保险,这项保险确实“短平快”。

  林唯玮解释:第一,符合生猪养殖价格风险管理需要。育肥猪一般4-5个月出栏,养殖户通常根据短期的价格变化来决定出栏还是压栏,这个保险保障的就是一个月后出栏的育肥猪。第二,保费费率低。生猪的价格波动非常大,周期越长的保险产品价格越高。生猪养殖户往往流动资金紧张,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减轻养殖户的资金压力。

  “短平快”不仅体现在周期上,更体现在效率上。5月31日至6月30日,饲料成本小幅回落,但生猪价格一度下破1.7万元/吨。到期结算价格低于保险生效时的保障价格,单位生猪收益指数下跌近360元,触发理赔条件。

  刘忠海7月20日收到了理赔通知,一星期后钱到账。他说,这笔钱回来后,就能买后备母猪再发展了,“扛过这段时间,还是能赶上行情的。”尽管眼下的行情仍不乐观,但他养猪的信心还在。

惠及更多养殖户,以市场化的方式缓解“猪周期”

  “见效快,保障力度大,在猪市低迷的情况下,对保护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作用很明显。”刘建国这样评价第一期项目的效果。

  7月底,第二期项目实施。刘忠海续保了700头,他认为能保的都要保,价格再低的话,有赔付款兜一部分损失;价格要是走高了,能挣着钱,也不怕这点保费成本。

  第二期项目,参保育肥猪的规模翻了一番多,扩大到1.82万头,涉及40多家养殖场户。这在郾城全区的生猪养殖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很小,但意义很大——

  让养殖场户看到方向,有利于巩固生猪产能恢复的成果。就像刘忠海所说的,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千方百计地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养殖场户的收益,养猪这件事值得干。刘建国注意到,不少养殖场户开始调整养殖结构。

  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产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项目的实施,让保险公司找到了服务三农新的切入点,发现更大市场,政府有政策、农户有需要,他们就有动力去继续创新,进一步把项目做扎实。项目的实施,让期货公司走近生猪产业链下游,为创新多元化的业务模式提供更多可能,培育着产业客户,更增强了各类养殖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

  “放大”了财政资金的保障力度,有利于形成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郾城第一期项目投入财政资金15万余元,撬动了包括养殖场户、期货公司在内的35万余元的保费投入,实现了500%的赔付率。郾城区今年投入50万元,提供保费补贴,有关部门正计划明年申请更多的资金支持,把这个项目推广下去。

  7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遵循经济规律,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措施之一就是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从这一点上看,郾城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对路”,要走得更远。(记者 房宁)

责任编辑:王志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