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电视剧《山海情》里帮助涌泉村村民种食用菌致富的菌草吗?
9月2日北京举办了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菌草技术是‘以草代木’发展起来的中国特有技术”,“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项菌草修复农田的研究在河南已经悄然落地4年了。
在我省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菌草变身“生态草”,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长收益、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生物修复技术路线,为北方旱作农田土壤修复带来了新思路,也为中国特有的菌草技术拓展了新用途。
菌草怎样与河南结缘?
这要从省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课题说起。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就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撑。”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余学军研究员告诉记者,“河南是农业大省,解决农田土壤修复难题,尤其是攻克重金属污染这一‘顽症’就成了我们的首选目标。”
但是深入其中,才发现问题之复杂超出预期。
“国内科研单位在土壤修复领域已经有了十几种技术,但在河南的北方旱作农田环境中应用,结果往往不如人意。”余学军解释,土壤修复技术简单来说有两类路线,一类是通过化学途径,比如利用稳定化药剂等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这类技术在我省应用的效果不理想,而且成本太高,经济上难以承受”。
另一类路线是生物途径,例如通过植物萃取技术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这样又遇到了环境适应性问题,很多在南方应用效果较好的植物如德国景天、美国油菜,在北方过不了冬。”余学军说,另外,萃取后的植物必须进行专业化焚烧处理,又产生了新的成本和碳排放问题。
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的技术路线?经过不断筛选,菌草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
菌草如何解决土壤修复难题?
菌草是四十七类可以培养食用菌的草的统称,省科学院目前引种的,是我国新培育的品种——“绿洲一号”菌草。
9月2日,记者来到省科学院的菌草试验田。一棵棵菌草像“大号”的玉米植株,轻松长到四五米高。
“3年前,我们把‘绿洲一号’的分蘖根块间隔70厘米种下去,现在,你看长得多旺、多密,人已经进不去田里面了。”省科学院菌草课题负责人刘珂介绍,菌草旱不死、淹不死,冻不死,不用施肥打药,种植第一年稍加管理,之后可以任它自由生长,寿命长达二三十年。
“用作土壤修复的菌草,一般到年底收割,那时菌草已经干透,又轻又硬,是制作建筑墙体的上佳材料。”刘珂介绍。
在课题组最看重的土壤修复环节,“绿洲一号”的重金属富集能力也让人满意。经测试,在中度污染的土地上,每亩菌草每年可以带走铅20克、镉2克以上。
“一般来说,菌草改良土壤主要是指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加有机质含量,南方有用‘巨菌草’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用‘绿洲一号’综合调控治理北方旱作农田重金属污染属首次。”余学军表示,这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土壤修复领域的一项空白,正在申请专利知识产权。
菌草“河南故事”将书写哪些新篇章?
记者了解到,除了在菌草应用技术领域的科研探索,近年来,我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重心,深入开展黄河菌草生态屏障建设,不断推动菌草新兴产业发展。
去年5月27日,全省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建设推进会在兰考举行,根据规划,我省将打造菌草千里生态屏障,力争3年林草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5年达100万亩以上,打造千亿级菌草产业集群;
去年7月22日,菌草技术发明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研究员专程来河南调研,对我省先行先试重点推进兰考试验区和10个试点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将兰考试验区确定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基地;
今年6月18日,黄河生态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武陟和神木园区建设正式启动,将通过建设“卫星遥感大数据+产业融合+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万亩菌草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产业园,打造菌草产业集群示范样板;
还有更多的规划正在成为现实:打造黄河菌草绿色生态长廊先行试验区、引进国家菌草产业龙头企业与沿黄各市合作、建设连片高产优质菌草牧草饲料带……一个个新的“菌草故事”,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开篇。(记者 尹江勇 师喆)
责任编辑:王志远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