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农业农村部:“十四五”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9-09 00:00:00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9月8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通气会,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近日由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科技教育司、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副主任刘均勇主持通气会。

  曾衍德介绍,这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了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对“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做出了系统安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提出“五个明显”定性目标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将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资源保护利用得到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明显,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绿色发展支撑体系逐步建立,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曾衍德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将编制《规划》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实。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农业绿色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细化为具体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一项措施一项措施落实,一个区域一个区域推进,加快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条件。

  面向“十四五”,《规划》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五个明显”的定性目标,即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

  《规划》进一步明确了4方面11项定量指标,在保资源方面,提出到202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在优环境方面,提出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秸秆、粪污、农膜利用率分别达到86%以上、80%和85%;在促生态方面,提出新增退化农田治理面积1400万亩,新增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面积1亿亩;在增供给方面,提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6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

  聚焦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重点进行“三加强、一打造”

  进入“十四五”,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是摆在农业农村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规划》聚焦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是“三加强、一打造”,即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

  最新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耕地19.18亿亩、园地3.03亿亩。与国土“二调”相比,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针对耕地资源保护利用,农田建设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陈章全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坚决有力措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此,《规划》提出了稳数量、提质量、保生态的“三位一体”工作举措,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施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特别是要保护好东北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力争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

  农业面源污染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强化投入减量、绿色替代、循环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与十年前相比,农业领域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分别下降19%、48%、25%,实现了“增产又减污”。与此同时,农业面源污染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仍然较大,防治工作任重道远。为此,《规划》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强化政策扶持,突出工作重点,加强重点流域治理,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表示,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种植业减排固碳、养殖业减排降碳、农机节能减排,以及加工流通领域绿色低碳等内容。为此,《规划》严格落实2030年前力争实现碳达峰的要求,在工作上作出分三步走的安排,一是组织专家团队,科学测算减排固碳潜力;二是务实制定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三是建设监测评估体系,在不同区域、不同生产场景布局监测网点,开展温室气体排放和农田固碳能力长期定位监测。同时,在技术支撑上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减碳,一手抓固碳。

  《规划》单列一节对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农业生态保护作出了安排。一是突出保护和防治,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启动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珍稀鱼类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实施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减少农业污染入湖负荷。二是突出节水和修复,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流域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严格落实以水定地、因水施种,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分区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黄河上游重点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中游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下游重点加强滩区生态综合整治。

  《规划》首次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规划》从绿色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全过程对农业农村领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做出了系统安排,在生产环节上要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在加工流通环节上要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在产业链布局上要推进产业集聚循环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全链条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绿色低碳新增长点,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强化科技和制度两个动能

  加大农业绿色发展领域投入力度

  《规划》针对科技与政策两大制约短板,提出强化科技动能和制度动能。一方面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动能。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科技自主创新,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推进要素投入精准减量、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设施装备配套齐全,推动农业科技绿色转型。另一方面健全体制机制,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动能。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奖惩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完善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参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切实改变农业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

  曾衍德表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汇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规划》任务落实。一要聚焦重点推进,关键是聚焦重点指标、重大工程、重要政策来落实落细。二要聚集资源推进,核心是引导资金、人才、科技等投向农业绿色发展。三要聚合力量推进,要建立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推进格局。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据了解,近年来,国家遵循绿色引领、统筹兼顾,存量优化、增量倾斜,系统设计、稳妥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大农业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2021年,中央投入农业绿色发展相关资金近440亿元。

  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介绍,为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扶持政策,《规划》明确提出,健全政府投入激励机制,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多渠道增加农业绿色发展投入。一是选择重点县建设一批绿色高质高效生产示范片,围绕粮棉油糖等重点作物,集成组装耕种管收全过程绿色高质高效新技术。二是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和第三轮草原保护利用奖补,启动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改造,实施渔业增殖放流行动,支持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三是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促进粪肥有效使用,开展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记者 孙眉)

责任编辑:王志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