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庆丰收 感党恩】济源 “移山精神”绘出壮美画卷
发布时间: 2021-09-22 00:00:00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乡村振兴,事关农业、农村、农民,既是“国之大者”关乎全局,也是“柴米油盐”万家幸福。

  乡村振兴如何“振兴”?作为愚公故里的济源示范区以壮美画卷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乡村振兴正当其时

  全域1931平方公里的济源,布局乡村的全面振兴,有硬实力更有软实力。

  济源的硬实力在人,在资源。

  5月19日发布的《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济源示范区常住人口为727265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75710人相比,增加51555人,增长7.63%,年平均增长率为0.74%。

  人是诸多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留下、迁入、返乡,这个最具活力的因素,无疑是经济的增长极、乡村振兴的铺路石、超聚变的内动力。

  《愚公移山》中“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曾经是“北山愚公”之家的“拦路虎”,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下,太行、王屋二山无疑嬗变成了济源绝无仅有的“天然优质资产”。

  大山藏宝,应有尽有。为济源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济源成了河南上市企业最多的地区之一。

  数字为证!2020年,济源全市生产总值增长3.4%、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居全省第三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9.5元,居全省第二位。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99.5元、同比增长13%。

  济源最引人的软实力当属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传颂愚公移山的故事,所注重的不仅是愚公的移山行为,更是其中表现出的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气概。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谈到脱贫攻坚工作时指出:“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脱贫攻坚战催生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实现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愚公移山精神。

  乡村振兴,正当其时。硬实力、软实力支撑济源正在超聚变。济源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必须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

  “济源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河南样板,也要努力并有希望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说,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聚焦精优、绿色发展,济源正在按照这个思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全面强化乡村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向着乡村振兴阔步前进!

  山高水长物象万千

  秋分时节,济源“山高水长,物象万千”,处处一派丰收的喜悦,正是一年最美时。

  走进“沁园之春、猕猴王国”而著称的济源五龙口镇,这里山清水秀、奇峰耸立、温泉喷涌、猿声回啭、景色迷人。

  五龙口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近年来,五龙口镇立足区域优势,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着力发展沁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稻米高效农业带和酥梨果品产业带,深化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旅游,培育了“沁河滩”优质花生、马村酥梨、白龙庙软籽石榴、正村富硒大米、任寨葡萄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品牌;打造了梨花节、稻米节、荷花节等为代表的旅游节会,鱼肥米香的“小江南”风光在五龙口重现。

  多彩五龙口是丰收济源的样本。

  乡村要振兴,党建是保障。济源实施了党建强基三年行动,以“党群连心工程”为抓手,建好“桥头堡”、选好“领头羊”、育好“排头兵”,549个村(社区)全部实现“一肩挑”。探索完善党组织设置形式,在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建立起党组织,形成了“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两化支撑”乡村治理新模式,“积分制”“清单制”等经验示范推广,“逐村观摩、整镇推进”等活动有声有色,打通了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擦亮了乡村振兴的“底色”,玉川大地,党的力量始终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前沿,引领着乡村全面振兴。

  济源是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先进行列。

  扛稳“米袋子”,紧扣产业兴旺。2020年,济源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为20年来最高,粮食总产达24.64万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3.8%,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农机综合作业水平率保持在91%以上。

  丰富“菜篮子”,充实“钱袋子”。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蔬菜食用菌产量达22.3万吨,蔬菜制种面积3.5万亩,建成国家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坚持“稳猪、壮牛、强禽、补渔”,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3.1万吨、2.57万吨、5.9万吨、2万吨,投放储备肉79万公斤,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5%以上,真正让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打好“组合拳”,叫响济源品牌。济源立足优势,做足特色,给足支持,启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以冬凌草、大葱、核桃、优质水果、食用菌、富硒农产品等为重点,着力打造蔬菜制种、地道药材、特色花卉及花卉制种、有机旱作农业四大特色农业产业,现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两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家,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济源冬凌草”“玉阳山核桃油”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寺郎腰大葱”“济稻西正”稻谷“咿啦兔肉”“云翠丰园”葡萄等20个品牌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全省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推进会在济源召开。

  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紧锣密鼓的部署、层层递进的安排、响鼓重锤的推进。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济源干群用愚公移山精神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流逝转变为千树万树沉甸甸的果实、千家万户喜滋滋的收获,万千百姓脸上绽放的笑容与王屋山川峰峦多姿多彩的秋色,乡村美景入画来,铺展成一幅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乡村产业现代化、乡村人才队伍强、乡村文化添幸福、乡村生态美如画、乡村组织有保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庄建球说,作为河南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济源立足于城乡一体,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关键抓手,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一起做,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省前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玉川大地庆丰收,王屋儿女感党恩。听!济源中国丰收节的歌声已经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记者黄红立通讯员赵宇张化平)

责任编辑:陈博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