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番茄上市季节,原阳县齐街镇都会迎来蜂拥而至的采购商。“在郑州、新乡两地市场上,有一半的番茄是我们这儿的!”齐街镇番茄种植户骄傲地说,如今该镇番茄种植大棚上万亩,番茄成为当地农业的主角。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多年的种植传统,让齐街番茄名声在外。与此同时,一场关乎番茄种植的技术革新,也在悄然进行。
秸秆原位还田、宜机化栽培新模式等一系列创新技术,正在给番茄种植户带来新动力。来自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科技学院李新峥教授团队的新技术,则是动力之源。
开沟起垄让番茄更好种
10月27日,在原阳县齐街镇东川村举行的大棚秋番茄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上,一进大棚,种植番茄多年的“老把式”都蒙了,“咦,这番茄咋这样栽嘞。”
按照传统的种植经验,番茄种植行是与大棚长边垂直排列的,而这里种的番茄,则是顺着大棚长边依次排开。
细看之下,更多的“问题”被一一发现。“开沟起垄,长在垄上”“株距行距都变了”……这个大棚让不少种植户感到奇怪的同时,但也有认同之处:这样种番茄,人走在大棚里更方便了。
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团队成员陈碧华笑着说:“不仅是人,最关键的是要机器更方便。”
更适宜机械化操作,是推广新种植模式的关键。陈碧华解释说,就目前而言,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大多是基于人工作业而形成的种植模式,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机械化程度低是现代园艺产业发展的痛点之一,因此农机农艺融合是设施蔬菜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新峥团队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一难题,在番茄种植中,新模式的核心就是1.6米的窄畦宽沟。采用该模式,机械化水平总体能达30%以上,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30%,能减少一半左右的用工量。
蔬菜秸秆也还田
在番茄大棚里,参观者蹲在行间查看番茄长势的时候,基地的管理人员说:“俺这土里可是有好东西呀,大家扒扒看。”参观者经过仔细查看,发现土壤中有腐熟的秸秆,抓起来就碎。“整个大棚前茬番茄的秸秆都没扔,就地还田,现在都变成有机肥了。”
番茄秸秆还田,在很多种植户眼里,还是新鲜事儿。但农业专家,早就对此开展研究了。李新峥介绍说,与小麦等作物一样,蔬菜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残株。据估算,番茄每亩产生的秸秆量超过2吨。虽然蔬菜残株往往被忽视,但其危害并不小。按照习惯,蔬菜秸秆等废弃物基本就是乱堆乱放、一弃了之,大多数达不到利用和处理,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同时,秸秆也是病虫害传播的来源之一,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秸秆原位还田技术,为困扰菜农的蔬菜秸秆处理难问题打开了一条新路子。“其实茄果类蔬菜的秸秆处理起来并不容易。”李新峥解释说,茄果类蔬菜的秸秆不同于玉米、高粱、小麦等作物的秸秆,其秸秆含水量高,多木质结构,且多带有小、弱果实,如果采用传统的秸秆腐解方法进行腐解,果、叶极易腐变,产生大量有害细菌、真菌,同时,秸秆的木质部分腐解不彻底,严重影响土壤质量。
因此,李新峥团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处理方式,在番茄收获后,将秸秆采收后平铺于土壤上,撒施秸秆腐熟剂并进行旋耕,随后再加入干牛粪等进行第二次旋耕,最后灌水后闷棚15~20天。包括添加腐熟剂在内的多项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腐熟速率,缩短腐熟时间,还可以杀灭土壤中各种有害菌,有效防治土传性病害的发生。
专家协同助力新模式
新变化,让不少种植户跃跃欲试。今年,有20多年种植经验的焦红领在专家的指导下,采用了秸秆还田等新技术,成为当地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在查看了新的种植模式后,发现起垄种植让番茄生长过程中底部温度更适宜生长。在沟内灌水,既能够提高大棚温度湿度,又不影响番茄根系。
李胜利拉起垄上的滴灌带与专家讨论说:“这种模式下,滴灌带的位置是否可以调节或者增加一根,并根据生长需要进行调整?”
在专家讨论时,焦红领听得仔细、看得认真,并提出问题、加入讨论。“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专家呢,可得趁机好好学学。”焦红领说。
李新峥介绍说,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要让更多的种植户参与,就技术本身而言,则需要专家们齐心协力,在与种植户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完善,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
“未来,随着体系各方力量的汇集、协同,相信新技术和新模式会更加成熟,能够给更多的种植户带来改变,从而减少成本、提高收益。”李新峥说。(记者 董豪杰)
责任编辑:王志远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