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升级产业 推进示范 整治环境河南省开封市接续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布时间: 2021-11-22 00:00:00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冬之伊始,万物潜藏。古都开封,菊海渐开花如浪。

  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城郊乡豆贵寨村,今年73岁的曹守华老两口说起眼下的日子笑得合不拢嘴:“你看俺这三室一厅的新房,全新的餐桌、衣柜、电视、冰箱等样样齐全,院内环境干净整洁,生活美得很。要没有党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帮助,哪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

  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见证了开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汇成了开封的“脱贫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开封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十四五”规划,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平稳铺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有效衔接,在新时代不断创造三农新功绩。

  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本、富民之源、振兴之基,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

  在脱贫攻坚战中,开封市聚焦优势产业,依托资源要素,强力创建“十链百园千基地”,在全市梳理打造十个以上种养业带贫产业链条,建设上百个带贫产业园,开发上千个带贫基地,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做大龙头企业、做特产业基地、做强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让产业扶贫带贫“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

  近年来,通许县朱砂镇的“脱毒红薯”成了网上销售的“香饽饽”,京东、淘宝等各大电商订单纷至沓来。当地经销商通过线上销售,每天订单比平时增加两到三成,红薯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2015年,翟建祥返乡成立了建祥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47户合作社成员,年种植红薯2000余亩,年产红薯2000多万斤,为社员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当年就有26户贫困户脱贫。此后,翟建祥开始鼓励周边村民试种红薯,带动更多村民迈入增收“快车道”。

  如今汴梁大地上,产业再升级,链条再延伸,乡村振兴的根基扎得更稳。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封市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十链百园千基地”产业升级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行动方案》,就接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了“十链”六化、“百园”六有、“千基地”六要的升级标准,进一步通过巩固“有”,提升“优”,拓展“特”,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竞争力,促进乡村产业做大做强。

  漫步在朱砂镇拜寨村的田地里,只见一台台收获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满载着红薯驶向家园……今年朱砂镇种植红薯达到万亩,尽管受雨水的影响,但依然获得了丰收,预计销售额可达4000多万元,不少脱贫户通过种植“脱毒红薯”,实现了小康生活。

  围绕红薯产业,朱砂镇全力打造集“育苗、种植、储藏、运输、销售”于一体的“脱毒红薯”产业集群。朱砂镇与河南泳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设大棚130座、脱毒红薯苗实验室1个、1000吨红薯窖1个,建成“脱毒红薯”扶贫产业园;拓展演武岗村宏丰合作社扶贫基地,打造1个“脱毒红薯”电商物流园,补齐“脱毒红薯”线下销售短板;启动了斗厢村扶贫产业基地旁两座新建暖棚,打造“脱毒红薯”自主育苗园,培育冬季“脱毒红薯”苗,节省红薯苗采购成本,带动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目前,全县红薯种植面积近4万亩,年培育销售红薯苗2亿株。

  如今,开封全市在优质小麦、花卉、果蔬、大蒜、畜牧养殖等产业链方面取得突破,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链39个,创建132个园区,完善提升1502个基地。其中,包括通许县“脱毒红薯”在内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市级产业园8个。

  探索乡村振兴“开封路径”

  2018年初,开封市开启了乡村振兴“1+6”示范带建设,探索乡村振兴的“开封路径”。围绕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推进规划引领示范、产业融合示范、环境整治示范、文化振兴示范、乡村治理示范、改革创新示范6个方面的示范探索。

  祥符区西姜寨作为开封乡村振兴“1+6”示范带最早启动的试点之一,通过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农文旅融合发展”双轮驱动,如今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发展欣欣向荣、农民群众团结勤奋,到处充满生机活力。

  旧时西姜寨一幢幢破墙烂瓦的旧房子,通过改造翻新后华丽变身为各具特色的砖木小院、月季小院、青竹小院等乡村民宿。通过实施村内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河道治理等工程,乡村自然环境得到保护、修复、提升,优化村内景观资源配置,让这座昔日晴天“一脚踏得沙尘扬”、雨天“抬脚两腿满泥浆”的乡村,变成了“绿富美”的宜居家园。

  在民宿上班的村民杨玉芳告诉记者:“民宿建成后,解决了不少困难,只要村民想工作,村里就会给安排。现在是房能收房租,地能收地租,年底还能分红。”

  现在的开封乡村振兴示范带已变身为名副其实的三农优先发展引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产业扶贫基地。历经3年的发展,开封重点打造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的乡村振兴余店示范区,以现代高效设施农业、三产融合、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乡村振兴西姜寨示范区,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挥了区域带动作用,帮助了农民增收致富。

  在建设乡村振兴“1+6”示范带的基础上,开封市又实施了沿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开封市沿黄流域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和《开封市沿黄现代农业产业专项规划》初稿已经基本完成,沿黄46个村庄全部完成外立面整治工作。

  近日,站在开封黄河大堤黑岗口黄河河势观测台上极目远眺,但见大河浩荡,滚滚而来。河畔,岸阔路平、杨柳依依。走下观测台,移步生态修复绿化走廊,道内设5米宽自行车专用道、人行步道以及木栈道,同时配建小型游客服务中心、文化景观节点黄河文化展示、生态停车场、自行车驿站等服务设施。沿途还可见保留下的原有林田湿地坑塘,还有泡桐、柳树等乡土树种,辅以特色小乔木、景观草等作为点缀。

  目前开封87.5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65公里慢行系统全部建成,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初见成效,“北美”生态格局加快形成。开封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门大勇表示,开封将重点推动沿黄生态廊道整体绿化景观提升,因地制宜推进沿黄湿地公园群带建设,引导乡村推进沿黄森林乡村示范村建设,结合滩区退耕要求推进沿黄区域生态草业绿色发展,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重点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奏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开封篇章。

  今年,开封市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由“点上示范”向“面上开花”转变:兰考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体系,壮大现代家居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以蜜瓜、红薯、花生等兰考“新三宝”为抓手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引导群众在产业链发展中增收;杞县通过构造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的大蒜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形成了农民就近、就地的就业增收模式,通过保护、传承与发展“杞人忧天传说”“黄洪铭酱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化振兴……

  描绘出乡村振兴大美画卷

  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奔向乡村振兴的田野,开封市不断出台政策,做好规划衔接、机制衔接、政策衔接和发展衔接,让脱贫的乡村昂首阔步走上振兴的新征程。

  开封鼓楼区余店村,早年间被称为“垃圾村”,村民大多数以捡垃圾为业。后来又转型成了养殖村,大多数村民开始搞养猪养鸭等传统养殖业。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余店村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禀赋,又变为了民俗文化旅游村。

  观念一变天地宽。余店村通过对农村院落的改建、道路的修缮提升、街区景观的改造、老院落的保留和修整、传统民俗的活化和再现等,改善了村容村貌,活化了乡村文化,实现了“低头种菜,抬头看花”的美丽乡村生活;通过对欢乐田园、余味宿集、民俗老街等农文科旅融合项目的打造,建立了集餐饮、美食、娱乐、住宿等于一体的产业格局,壮大乡村产业,带动村民就业和创业,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开封,类似余店村的村庄还有张庄村、岳寨村、西街村……一座座美丽村落点缀在汴梁大地上,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全民迎小康、乡村清洁忙、上下齐努力、打好主动仗、昔日贫困村、环境大变样……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敞。”这是开封市农村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也是开封市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真实写照,全市谋划实施了总投资17.3亿元的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从村庄清洁、厕所革命、保洁长效等方面着手,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时下的开封,农村户厕改造逐步建立起“管理、收运、利用”并重的长效管护机制,二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全市各县区均实现生活垃圾市场化运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农村垃圾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重要保障,目前,全市所属6区4县已全部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2100余个行政村已全部覆盖,覆盖率达到100%;已基本实现“五有标准”、完善“四个环节”,形成了村组清扫收集、乡镇中转运输、市县处理的良好运行机制。同时,按照不低于村庄人口2‰的标准配备了环卫工人,共配备保洁人员1.18万人。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绘新篇。脱贫攻坚已圆满收官,乡村振兴新征程已经全面开启。如今,行走在汴梁大地上,看产业兴旺,充满生机;观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一张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记者 张培奇 王帅杰 范亚旭)

责任编辑:王志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