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区高龙镇,田陌相连,渠道纵横,雾气升腾,葡萄采摘园“打卡”游客流连忘返、高标准农田轰鸣的农机忙着修整沟渠、标准化车间里工人们干劲十足……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近年,高龙镇立足实际,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树特色,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探索“巩固、提升、振兴”发展路径,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人居环境好了,流转土地发展红薯产业,每年村集体能进账20万(元)!”姬桥村党支部书记说。
高龙镇姬桥村流转1000多亩土地发展富硒红薯产业,着力用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正从梦想走进现实。
距离姬桥村5公里的高崖村,农机手驾驶着“铁牛”在田间来回穿梭,几名村民紧跟其后捡拾生姜。而在左村的葡萄园,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引来全国各地的客商上门收购……
“原来田地大多荒废,自从村里引进企业,土地盘活了,进厂拿工资,土地收租金,双重收入,生活美着哩!”村民王玉飞喜形于色。据了解,在高龙镇像王玉飞一样,过着“双重”幸福生活的产业工人有7000人。
高龙镇立足实际,大力发展葡萄园、稀有水果采摘园、绿色休闲采摘园,不仅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也把农民从土地上“解绑”,变身为产业工人、职业农民,改变的不仅是身份,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和信心提振。
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产业振兴,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
在高龙镇龙头企业高龙家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10余名身穿统一厂服的工人正在打包、装箱、搬运,他们来自附近村庄,50多岁的李志强就是其中一位。他妻子患病,孙子也需要照看,无法外出务工,经人介绍到家具厂从事装卸货物工作。“每月3000多元工资,活不累、环境还好,春种秋收农忙时,公司还给假,这活能干!”李志强对眼下的生活很满意。
该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坚持以项目建设、民营经济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优势,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
目前,高龙镇已形成了智能家居制造产业、铝加工产业、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和商贸三产服务业等“四大产业体系”,年产值65亿元,税收收入8300多万元,为6000名返乡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走进高龙镇安置小区,一幢幢高楼整齐排列,道路干净整洁。
“当了半辈子农民,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陈化化笑着说。32岁的他是高龙镇赵寨村人,全家4口人,一直靠种地和在附近打零工为生。
“每天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也就只能解决个温饱,住楼房?想都不敢想!”陈化化原本对“上楼”生活不抱希望。
幸福不期而至。偃洛快速路实施拓宽改造,高龙镇沿线房屋需要拆迁,赵寨村就在其中。陈化化夫妇想都没想,痛快地在拆迁补偿协议书上签了字,分了一套安置房。
搬新家、住新房,过上新生活的陈化化,工作有了“新节奏”——在家门口企业上班,还不耽误送孩子上学。
目前,高龙镇镇区中心广场、体育场、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先后完工,加之配套的医院、学校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7个新型社区入住率达90%以上,镇区常住人口突破新高,达到1.5万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该镇党委书记马锦程表示,高龙镇将紧盯“建设洛阳市一流中心镇”的全新定位,抢抓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历史机遇,坚持规划引领,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改善形象,努力把高龙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镇。(记者 黄红立 许金安 通讯员 王雷)
责任编辑:王志远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