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宝丰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抓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机遇,多措并举,建管并重,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2019年以来,先后投资1.53亿元,新建涉及5个乡镇43个村的高标准农田7万亩,项目区每年可增收粮食1050万公斤,惠及农户15236户,增加农民收入2310万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强化系统观念,变“望天田”为“致富田”。坚持全县一盘棋思想,高位推进、科学调度,确保项目落地快、建得成、效果好。一是做好统筹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实施、先整合后推进原则,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发展需求、资源禀赋等因素,科学编制规划,合理选区布局。做好与项目区道路、交通等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避免产生规划冲突,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二是压实各级责任。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县乡村三级干部尽锐出战,合力推进项目实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上阵,定期开展实地调研、督促工作进度,第一时间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各乡镇与项目施工单位共同组建工作专班,选派精干力量,24小时驻守工地,随时解决各类突发问题。乡村两级干部分组包户、落实到人,逐户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坚持精准施策。针对龙王沟项目区水资源匮乏问题,因地制宜采取“提灌”节水灌溉模式,在项目区最高位置建设25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在净肠河河道中建设漫水桥3座、提灌站3个,雨时蓄水,旱天灌溉,将8000亩“望天田”变成了“致富田”。
二、提升建设质量,变“粗放型”为“智慧型”。坚持统一标准、集中投入原则,着力打造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一是建设标准化。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在项目区新打机井98眼,修筑田间道路12.5公里,疏通排水沟24.7公里。安装物联网水肥一体机59台,核心区5000亩土地实现喷灌全覆盖、水肥管理精准化,年节水量达35万m3、节省施肥费用11.69万元。二是装备现代化。依托“万家和”农机合作社,示范区配备测土配肥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农业设备86台,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收割时间从原来的8天缩短至3天,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三是应用智能化。配备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只要轻触手机,即可实现1000亩农田2天内全灌溉,极大提升了项目区土地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精准化、便利化、智能化程度。
三、加强后期管护,变“一家管”为“大家管”。转变监管思维,压实监管责任,加快构建建管并重的管护新体制。一是完善监管方式。通过监理“盯”、专人“查”、村干部“看”、第三方验收等多项措施,加强对路基、商砼、井管等关键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构建监理、业主、乡村、第三方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二是实行分级管理。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实行县、乡、村分级管理,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管护机制,确保高标准农田工程管得住、用得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四、提升项目质效,变“分散经营”为“集中经营”。采取流转或托管的方式,将零散的土地连片集中,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对流转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统一开展耕、种、防、收等生产服务。目前,新建的7万亩高标准农田中,已有5万亩集中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供了新路径,最大限度发挥了高标准农田效益。康龙公司对流转的7500亩土地进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年产值达1.2亿元,安排就业岗位137个,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80余万元。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对流转的8000亩土地,采取“公司+村集体+土地入股”的经营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下步工作中,将以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为契机,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出新招,在提升农业质效上求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作文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建设全国转型发展示范市、争当中原更加出彩样板区贡献宝丰力量!
责任编辑:席姗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