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解读
发布时间: 2022-09-21 21:43:05 来源:中原盾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9月9日召开的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从关口前移、工作下沉;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主动化解、源头防范;控新治旧、标本兼治;依法治理、公正规范;加强领导、压实责任等六个方面,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安排。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会议精神,推动平安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十分必要。

  一、实施治本之策 打牢平安根基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新起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9月9日召开的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扎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安排。

  做好平安河南建设工作,要做到“关口前移、工作下沉”,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从基层抓起,从源头做起,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深化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和矛盾问题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为目标、为抓手、为检验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创建活动,这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努力实现本质安全的重大举措,是创造性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治本之策。

  “零上访”,是指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在本单位、村(社区)及时发现、就地化解;事权不在本级的,通过组织程序、干部下访或代办方式及时解决。“零事故”是指不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的生产安全事故和其他安全事故。“零案件”是指不发生刑事案件和重大影响的治安案件。

  积小平安为大平安,铸局部平安为整体平安。济源示范区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和人民调解员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的积极作用,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0.14%。在平安建设中,动员最广泛力量、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平安创建以平安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创建工作为切入点,通过访民情、察民意、暖民心,有效将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既“准”又“快”地着力化解群众身边的不安定、不稳定因素。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

  “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宝。当前我省正全面推进灾后重建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坚持打防结合、整体防控,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运用法治思维引导和规范社会生活、运用法治方式防范和化解矛盾风险,把平安建设的根基打得更牢、防线织得更密……

  今年8月份,全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21万件,化解率97.91%。面对灾情疫情双重考验,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凝聚起维护全省社会大局稳定的强大正能量。

  实践证明,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

  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会议发出“动员令”:“要把创建活动作为广大党员干部能力作风的‘练兵场’,在联系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排查整治隐患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能力本领、改进作风形象。”

  号令既出,动若风发。全省党员干部要坚决落实省委要求,把基层当作“好课堂”“大考场”和“练兵场”,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关心群众,多向群众学习,听实话、摸实情、出实招、见实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基础打牢做实,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才能蹄疾步稳,在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以河南一域之稳定为全国之稳定尽责任。

  二、坚持人民至上 汇聚平安力量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人民群众是推进平安建设的力量源泉,要坚持人民至上,把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为人民谋福祉上,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平安建设的美好愿景才能变成可感可触的幸福生活。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的平安需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延伸到安居乐业、安康安心等更多层面,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前瞻30年的眼光来想问题、作决策,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再审视、再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

  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

  家门口守护安全的平安志愿者,解决矛盾纠纷的“品牌调解室”“金牌调解员”等,我省各地各单位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坚实防线,为平安河南提供了强大支撑。

  依靠群众,就是要让群众有更高的积极性、更强的责任感、更深的参与度,成为平安创建的主体力量。要进一步发动群众,主动问计群众,提高平安建设的参与率,建立以基层党建为统领,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持续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实施“红袖标”工程,加强巡防值守,开展邻里守望,构筑基层平安“防火墙”;突出法治保障,做实“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民调队伍”,拓宽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帮助群众理顺情绪、解开疙瘩、解决问题;注重德治教化,完善村规民约,健全村(社区)道德评价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良好风尚,共建美好家园。

  长治久安系于群众,必须要密切服务群众,保障群众受益。

  加强基层综治中心建设,依法严厉惩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强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等举措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

  服务群众,就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到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来,聚焦“急难愁盼”,畅通渠道,建立干部下访常态化机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面对面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确保群众家门口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人管、有人办、办得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面巡逻防控,运用现代技术赋能平安建设,筑牢公共安全防线;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运行,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人民群众不仅是平安建设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还是最终评判者。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平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平安河南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坚持结果导向,末端显示,自动生成,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评议权等,把评判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求,保障群众权益的层次和水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深化平安河南建设,唯有最广泛地发动群众,最尽心地服务群众,才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才能汇聚起最强大的力量为“两个确保”提供最坚实的平安保障。

  从根源上防范化解矛盾纠纷,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平安建设的题中之义。

  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主动化解、源头防范,立足抓早抓小,下先手棋、打主动仗,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上来,强化源头防范、预测预警、应急处置。这不仅是对全省平安态势的理性认知与准确把握,更为进一步做好平安建设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实践要求。

  面对洪灾及疫情造成的冲击,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锚定“两个确保”,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把矛盾纠纷源和风险隐患点掌握得更精准,切实做到主动化解、源头预防,把平安建设的根基打得更牢、防线织得更密。

  强化风险意识,推进科学决策——

  不久前,荥阳市高村乡史坊村召开了一场特殊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座谈会。会上,围绕110千伏高村变电站新建工程项目,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听取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

  多年来,我省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健全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执法监督等制度,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等做到应评尽评。

  聚焦风险突出领域,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风险化解能力,以防范化解政治安全、经济金融、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等方面风险为重点,全力以赴打好抵御风险的战略主动仗。同时,不断健全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机制,有效预防“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化解合力——

  以往,解决纠纷需要“打官司”,而如今,有了矛盾纠纷,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申请网上调解,还能在社区进行“一站式”调解,这是我省大力构建多元解纷机制的成果。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形成合力,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我省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体制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多元化解等工作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进一步整合矛盾隐患防范化解资源,努力把重大矛盾风险解决在市域。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四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正不断丰满。

  加强平台建设,构建治理体系——

  基层综治中心建设是平安河南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举措。我省坚持把矛盾隐患防范化解作为综治中心首要任务,加快推进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专业行业调解力量以及法律服务中心整合融入综治中心平台,推动群众矛盾纠纷调解“最多跑一地”。

  提升社会治理科技含量,构建“综治中心+网格化+大数据”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确保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把风险隐患解决在当地,将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

  坚持综合施策,提升应对能力——

  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我省坚持综合施策,建立风险隐患分析研判、精准发现机制,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应对。

  扣紧责任链条,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加强对基层的对口指导。同时,健全落实依法化解制度,在全省农村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推进法律顾问制度,营造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要以等不起、坐不住的紧迫感,把各类预案做得实而又实,把各项措施抓得紧而又紧,努力实现从被动保平安向主动创平安、从静态平安向动态平安、从一时平安向长治久安的转变。

  四、着力标本兼治 扭住平安关键

  平安建设,一直在路上。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要越来越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平安的内涵外延也不断拓展,标准要求更新更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扭住关键,突出实效,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

  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化解社会矛盾,必须控新治旧、标本兼治。

  控新,关键是要时刻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决策之前、实施之前。

  源头预防才是治本之策。决策层面最好的源头预防机制,就是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健全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执法监督等制度,同时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会议要求,全省开展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为目标的平安村(社区)、平安企事业单位创建活动。围绕“零上访”,主动下沉到基层,面对面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围绕“零事故”,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规范,强化源头风险管理、安全达标升级;围绕“零案件”,持续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始终保持高压震慑态势。

  推进“三零”创建,基础在防,关键在早,要害在小,根本靠机制。应建立健全隐患排查、研判预警、调处化解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调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进一步释放“一村(格)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民调队伍”的能量,做到问题早发现、矛盾早化解。

  社会矛盾也有规律可循。农村矛盾集中在婚姻家庭纠纷、宅基地纠纷等方面,城市社区矛盾集中在房产权益纠纷、物业纠纷等方面,企事业单位的问题主要在内部管理、职工权益等领域。做到苗头早发现,既要对矛盾纠

  纷隐患定期常态排查,又要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开展针对性重点排查。查出的问题要列清单、建台账,责任到人,限期化解。

  要实现“三零”,如何化解纠纷、消弭矛盾?

  村居吹哨,干部报到。舞钢市红山街道由村干部等组成的30多人的“村级调解员”队伍活跃在村组,将“群众上访”变为“干部下访”,得到群众认可。要持续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积极引导“两代表一委员”和律师、乡贤、“五老人员”等有序参与矛盾纠纷调解。

  重点行业,全力整治。安全事故的源头风险管理,关键在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的整治,全面深化行业系统标准化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全流程、全环节、全要素监管。

  扫黑除恶,常治长效。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最大因素是刑事犯罪,要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既要更快侦破危害社会的大案,又要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更要控制发生新案,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感。

  治旧,关键是要全力抓好积案化解,坚持依法治访、多元治访、综合施策,确保各类矛盾问题和风险隐患得到妥善解决。

  积案成因多样、案情复杂。处理积案需要党员干部既有坚定的宗旨意识,又有群众工作能力,实行一案一策,精准分类化解,强化政策落实,处理问题才能有高度、有精度、有力度、有温度,才能实现案结事了、赢得群众信任。

  多元化解机制是化解积案的有效手段。安阳县崔家桥镇两户居民因宅基地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发生械斗,今年6月,经村镇干部、司法所所长、村居律师等多方调解,两家人重归于好。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7.86万件,调解成功率98%,不少积案得以化解,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

  平安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序幕。我们只有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聚焦群众新需要,才能更好地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为实现“两个确保”积蓄更强大的力量。

  建设平安河南,离不开法治。

  全省平安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平安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依法行使权力、依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法治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保障。领导干部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和“指挥官”,其示范引领作用不言而喻。建设平安河南,要抓住“关键少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将学习法律知识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环节,自觉做到学法、明法、懂法。要将对法律的尊崇、敬畏转化为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实际行动,切实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的能力,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着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法治思维谋划平安建设,以法治方式解决矛盾问题,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织密法治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以法治手段保障和谐稳定,实现长治久安,为重大战略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支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最终落脚点在于更有效地应对重大风险、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要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黄赌毒”、“盗抢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维护社会良好秩序。

  要深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乡村一体化建设,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发展、推进治理、处理问题,全力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法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等违法犯罪活动。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平安河南建设同样离不开全体人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提升全体人民法治意识,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法治宣传教育网络,深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完善分业、分类、分众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强化干部职工和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利益诉求。要以贯彻实施民法典为契机,更多地引导人民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更好地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社会矛盾。要加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落实“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深化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

  政法队伍是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主力军,在当前我省灾后重建工作正在推进,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局面复杂的大背景下,要立足政法职能,加大对危害疫情防控行为的执法司法力度,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努力实现本质安全。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建设过硬政法队伍,是更高水平推进平安河南建设的重要基础。新形势新任务对政法队伍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正在开展,这是优化政治生态、转变纪律作风、锻造过硬队伍的最好契机。

  要落实好筑牢政治忠诚、清除害群之马、整治顽瘴痼疾、弘扬英模精神“四项任务”,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政法干警法律政策运用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等,在办大案、处急事、破难题中经受考验,努力打造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政法铁军,更好地在护航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中担当尽责、作出贡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