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服务区消费扶贫产品专柜
罗山县楠杆镇东湖社区安置点幼儿园
确山县搬迁群众在小提琴厂务工
民权芦笋喜获丰收
卢氏县搬迁安置点配套香菇蔬菜种植大棚
镇平县大力发展锦鲤产业
过去五年,山河巨变。
这变化在丰盛的餐桌上,在亮堂的居室中,在鼓起的腰包里,更在脱贫群众绽放的笑脸上。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这伟大奇迹中,中原乐章激昂嘹亮: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承载数千年灿烂中华文明的中原大地,终于摆脱贫困阴影,迈上小康大道。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省乡村振兴局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牢记嘱托交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级答卷
走进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一院一景,景满全村”。幸福路上,春光油坊里,传统古法工艺酿出的香油香气四溢;西瓜酱工厂店里,来参观的游客临走总会带上一瓶西瓜酱;花生酥、花生糕进直播间成了“网红”小吃。
过去的张庄村可不是这个样子,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弯,这里曾是兰考县最大的风口。有民谚为证:“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
2014年3月,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张庄调研。彼时,张庄仍是贫困村。
习近平总书记牵着85岁的张景枝老人的手来到她家,看厨房,察卧室,同一家人促膝交谈,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着力做好‘三山一滩’扶贫开发工程,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尽锐出战。
我省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省脱贫攻坚14个重大专项指挥部,省级领导干部当好“施工队长”;先后召开8次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研究部署推动工作,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工作。
《河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及配套实施方案相继出台。累计选派驻村干部13.76万人次开展驻村帮扶,其中驻村第一书记3.8万多人次,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等全覆盖。
举非常之力,下非常之功,河南在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农业大省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交出了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级答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擘画全局,念兹在兹,期许殷殷。
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出实招、务实效,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筑牢根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日常监测前提下,针对今年暴雨汛情影响,省乡村振兴局出台《需要纳入监测对象的七种情形》,重点对“因灾导致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且是唯一住房的户、饮水安全出现问题的户、农作物绝收面积较大收入骤减户、有劳动力的整户低保户”进行部门数据比对,确保应纳尽纳。对监测户每户明确一名帮扶责任人,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坚持审慎退出,确保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不盲目追求风险消除率。
截至10月24日,全省识别认定监测对象15.3万户48.3万人,其中7月份以来新增4.6万户14.4万人。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稳定实现“两不愁”,就要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而稳就业就稳住了群众收入的大头。今年以来,持续强化就业帮扶,制定落实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优先就业政策,9月末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220.99万人,是去年的107.8%;紧抓“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机遇,加大对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稳定实现“三保障”,就要确保问题动态清零。面对突如其来的汛情影响,教育保障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灾后恢复重建,防止出现义务教育阶段因灾失学辍学;医疗保障方面,对因灾受损的卫生院、村卫生室抓紧组织修复,确保受灾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对房屋损毁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及时做好临时住房安置,并优先修缮或重建损毁住房,确保有房可住、住上安全房;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全力做好农村应急供水、受损供水设施抢修、水厂(站)及水源消杀、水质检测等工作,确保受灾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吃上放心水。
实施灾后重建防止因灾返贫。7月份河南汛情灾害涉及脱贫县37个、脱贫村2759个、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8.67万户31.64万人。省委、省政府围绕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出台18条政策措施,组织27名省级领导、27个厅局联系帮扶27个受灾严重的县。省巩固脱贫成果督查巡查组自9月下旬起持续开展驻地指导,省乡村振兴局班子成员深入基层逐市县分析研判,推动灾后重建和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
目前,受灾群众生活稳定,“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因灾返贫致贫风险总体可控。各地正加快推进遭受水毁扶贫项目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后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
着眼长远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发展产业既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
“我种的是高油酸绿色花生豫花37号,比普通花生一斤高1元左右,按亩产700斤花生果算,每亩能增收700元。”正阳县黄磊家庭农场负责人黄磊欣慰地说。
农产品如何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黄磊打起了种子的主意。他联合省农科院和驻马店市农科院,将承包的土地建成绿色良种繁育基地,每年提供优质花生种子80万斤,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10万亩以上,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花生要想身价大涨,除了种植环节发力,还必须盯住加工和服务环节。正阳延长花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引进30多家以花生油、休闲食品、花生蛋白、花生保健食品为主的深加工企业。正阳花生还“涉足”餐饮业。花生仁过桥排骨、花生牛舌酥成了“网红”菜品。正阳渤海花生交易中心建立后,全国2000多家花生企业报价,正阳“说了算”。
不仅是正阳花生,柘城县把辣椒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对种植、加工、仓储、市场、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进行了合理布局,全县已发展三樱椒40万亩,年产干椒12万吨,交易量60万吨,形成了全国辣椒进柘城、柘城辣椒卖全球的良好态势。
清丰县有种植草腐食用菌的传统,2016年起,清丰县抓住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县财政投资建设食用菌大棚,贫困户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购买企业的菌棒免费入驻,产品由企业按订单收购。全县建设食用菌基地70个,大棚一万多座,有望打造成为国内最大的草腐食用菌种植基地。
近年来,我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持续开展好田园增收、养殖富民、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组织实施好种养业提升行动,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培育了正阳花生、柘城辣椒、清丰食用菌、卢氏连翘、内黄蔬菜、新县旅游等一批发展规模大、带贫效益好的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努力从“小而全”迈向“大而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通过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激活了县域经济,带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消费帮扶助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工作,消费帮扶一头连着脱贫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
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在省直单位工作的赵君领到了一张工会消费扶贫提货卡,手机扫描卡上的二维码,进入大别山扶贫农产品展销中心乡村振兴专区,各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尽在掌中。
“每件产品都清楚地标注着帮扶的村庄和脱贫人口的数量。我又加了70元,选择了300元的套餐,包括内乡县产的一盒咸鸭蛋和一箱猕猴桃,光山县产的一袋有机鲜稻米,虞城县产的一袋石磨小米等。”赵君说。
面对汛情和疫情叠加带来的不利影响,省乡村振兴局牵头印发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抗灾情战疫情促销售助消费”活动的通知》,帮助受灾地区和脱贫地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在网络销售平台注册供应商2454家,注册采购商35456家,采购需求量近50.39万吨,累计成交额达3520万元。
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供销社、省总工会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通知》,依托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实现预算单位食堂食材、工会福利慰问品采购与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供给有效对接,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今年以来,全省38个国家级脱贫县在“832平台”共销售农副产品14511.6万元;入驻供应商已达878家,上传商品总数6670件。
持续推进扶贫产品“进市场、进商超、进学校、进社区、进食堂、进高速服务区”行动。截至9月底,全省共组织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扶贫产品金额突破580.9亿元。
实践证明,消费帮扶既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又能帮助解决农产品物美价廉无人识的难题,帮助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新蓝图鼓舞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郭奎立表示,全省各级乡村振兴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向着“两个确保”阔步前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