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淅川县: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振兴画卷
发布时间: 2022-09-21 21:43:07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丹江小三峡风光王洪连摄

淅川 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振兴画卷

  马蹬镇大闸蟹杨振辉摄

淅川 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振兴画卷

  游客在采摘杏李杨冰摄

  九重镇丹亚湖软籽石榴杨振辉摄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淅川县紧抓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河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历史机遇,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的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立足当地特色资源,积极探索产业与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重要支撑,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做强主导产业

  聚焦以软籽石榴、杏李和薄壳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以香菇和茶树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以金银花和迷迭香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奶山羊为主的养殖产业,推动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依托福森集团、九州通、仁和康源、豫淅红、绿地、中润肉制品、优源牧业、中合农投等农业龙头企业,以国家和省级果药现代化产业园项目等为支撑,加大扶持力度,建设农业产业联合体,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广“三权分置”“保底分红”“返租倒包”“订单农业”等产业带动模式,规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带动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做实服务机构,重抓精细化管理,促进产业上档升级、提质增效。成立县级冷链仓储服务公司,统筹现有气调库、援建和自建冷藏保鲜库,推行市场化运作,拉长产业链条。建设有影响力的大型农贸交易市场、批发市场,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业,鼓励乡镇招商引进农业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提档升级城区电商产业园,提高乡村电商服务平台运行和管理水平,培育实用电商人才,拓展销售渠道。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和溯源体系建设,创建水源地农产品品牌。

  做优特色产业

  聚焦以大闸蟹、小龙虾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以乌骨鸡、鹊山鸡、蜜蜂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以“南阳黄牛”为主的传统分散养殖业,以艾草、茶叶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黄金梨、大樱桃、柑橘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强化品质管理,适度扩张规模,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引导发展庭院经济。加大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等发展带动模式,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库,培养致富带头人,培育农村“土专家”,做实技术指导服务。依托乡镇农业中心,推广冷配改良技术,提高良种黄牛覆盖率。扶持发展分级、包装等农特产品初加工业,畅通定向直销渠道。综合利用对口协作、结对帮扶、电商等平台,推动农特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商超”,实现点对点销售。依托“淅有山川”区域公用品牌,规范品牌使用管理,提升农特产品核心竞争力。

  做大旅游产业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进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引领乡村振兴,将农民嵌入旅游产业链精准受益。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完善基础设施,配置旅游要素,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打造集中连片、点面结合的美丽乡村。以生态旅游为引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一批地域文化鲜明的乡村特色民宿、星级农家乐和土特产精品店,带动农户参与。加强旅游品牌创建推介,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和农产品展销会,放大南水北调、渠首、移民、生态等品牌效应,提升淅川旅游知名度。

  加快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全域党建理念,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推行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人才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乡贤扶乡“四乡”计划,吸纳优秀人才进入村班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制度保障。完善组织体系。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坚持部门协同,加强县乡联动,做实驻村帮扶工作。完善政策体系。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和资金支持总体稳定,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推进机制。每月召开联席办公会,常态化观摩、推进、奖惩、督导,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奖惩机制,将工作纳入绩效考评。完善监管体系。对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农户,常态化监管,精准帮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定期开展项目资金审计审查,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查处力度。

  今年又专门选派、调整31名驻村第一书记到集体经济薄弱村和乡村振兴重点村任职。实施“头雁工程”,深入开展“村支书大比武”等活动,涌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张家祥、省人大代表魏周娥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2021年,淅川县“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不出现新的绝对贫困;衔接乡村振兴实现突破性进展,九重、厚坡、上集3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高标准打造,仓房、金河、老城3个乡村振兴重点乡镇提升明显,全县3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见效,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三线布局、乡乡有点的“点、线、片、面”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格局。

  老城镇王岭村丹江岸边盛开向阳花

  从今年5月开始。南阳城区的鲜花经销商胡先生每天都能收到从淅川县老城镇王岭村采摘来的新鲜向日葵,价格要比外地的鲜花便宜近一半,品种也很受顾客喜爱。王岭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宇告诉记者,5月20日一天,村合作社就卖出2000多枝向日葵,村民们看到向日葵的投资小收益高不愁销路,这段时间有20多户村民提出种向日葵,有的把地都腾好。

  向日葵花田几百米外就是烟波浩渺的丹江,距县城仅半个小时车程。在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的指引下,王岭村决定发展小而精、优而特的优势特色产业,经过多番外出考察论证,最终决定由村集体成立种植合作社,依托移民后期帮扶项目建设的日光大棚,分批次种植向日葵,确保每天都有花可采。采收的向日葵主要销往淅川、西峡两县,还有部分通过拼车运到南阳市区。露地种植的向日葵目前也已经出苗,接下来还将种植百合花。

  然而鲜花销售仅是王岭村致富的第一步,下一步村里将依托丹江花田的打造,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花海经济,培育本村的花艺师,拓展研学体验游,把小鲜花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上集镇草庙沟村老农走出产业发展新路子

  近日,在淅川县上集镇草庙沟村的学林家庭农场里,三名工人正拿着管子给葡萄树喷药,长长的蓝色细管另一端连着的是放在农用三轮车上的大水箱。农场主魏学林告诉记者,这是他用洗车的设备改造的打药机,加上水管、绞盘一共才花了900多块钱,两三名工人轻轻松松一天能打五十亩地,省钱省时省力。

  55岁的魏学林是土生土长的草庙沟人,14岁辍学打工,经过多年打拼通过工程爆破和机械出租发家。2014年,魏学林回村流转了400多亩山地种植林果。用他自己的话说,前三年基本上是靠自己的想象去种的,对品种选择和技术管理都没概念。2018年,他去陕西杨凌考察后,以每月8000元的高薪聘请了一名高级农艺师常驻果园。年过五旬的他白天在工地开挖掘机,晚上到果园跟着农艺师上课,从零学习种植技术。通过学习他才知道果树生病了也可以做“搭桥手术”,七八月的草可以留着不割,草上的露水挥发能让果子吸收,引进的太秋甜柿一斤能卖到50元。如今,魏学林的农场种有桃、梨、葡萄、柿子等十几个品种的果树,使用有机肥加农家肥。农场常年雇用的工人有十来个,月薪能拿到4000元左右,疏花疏果时,工人被分成三个组,按完成质量进行奖励。

  学林家庭农场从五月到十一月都有不同水果采摘。由于果子的品质好,单靠游客采摘就销售一空。今年采摘的净收入预计能达到60万至80万元,等明年农场的果树全面挂果,年收益能达到二三百万元。

  滔河乡朱山村稻鱼混养满山迷迭香

  来到淅川县滔河乡丹江与滔河交汇处的朱山村,远远就能望见一座几十米高的红砖烟囱,走近才发现,烟囱下是一片片绿色的稻田,稻田四周的水塘里养着多种鱼虾,偶尔还会有白鹭飞来觅食。

  朱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冰介绍道:“这里原是一片砖窑的废弃坑塘,经改造后发展稻鱼、莲虾混养基地70余亩,周围栽植桃、黄金梨、柿子、杏等果树,该村还种植有迷迭香1000余亩,薄壳核桃200余亩,着力打造集休闲观光和采摘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基地。”

  朱山村原有人口1425人,2011年,1260名移民搬迁到许昌市建安区椹涧乡,目前有村民83户265人。朱山村推行“短中长”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同时,立足丹江与滔河交汇口等独特区位,以“党建铸魂、绿色发展、旅游兴村”的理念,围绕滔河老铁索吊桥(废弃)、石拱桥(废弃)、古柏树等具有“朱山历史印记”的旅游元素,努力打造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村。

  九重镇武店村科技+绩效管理赋能产业振兴

  炎炎夏日,淅川县九重镇武店村的石榴园里,太阳能防虫灯高高矗立,仁和康源公司的技术员将一桶绿色的有机液态肥倒入水肥一体化设施后,轻点手机上的云灌溉系统,就能一键完成滴灌操作。武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马俊歧告诉记者,这一盏太阳能防虫灯,就可以管30亩地的虫害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浇水施肥的云灌溉系统更是让果园开启了智能化种植,是县里通过果药茶项目资金建设的,也是下一步乡村林果产业发展的方向。

  烈日下,村民邹山峰正领着工人们给石榴套袋。“这果树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果子长得好,才能卖出好价钱,我们的收益也就更高,一等果公司每斤奖励1块钱,二等果只有五毛!”51岁的邹山峰原本是开大货车跑运输的,多年的奔波加上年纪越来越大,去年起他在村里承包了50多亩果园,在他的精心管理下,一等石榴果就收了一万多斤,此外每亩地每月还有50多元的管护费,再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一年下来收入颇丰。由于管理精心,邹山峰今年从公司承包到了126亩石榴园。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