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之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举非常之力、下非常之功,实现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夺取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级答卷。
坚持党的领导汇聚磅礴之力战贫困
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检验干部能力的新标杆、推进发展的好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信心决心,把准前进方向,聚力克难攻坚,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河南落地见效。
——上下同心,扛稳扛牢政治责任。上下同欲者胜。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省委书记、省长担任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亲自调度指挥。省级领导干部担任14个重大专项工作指挥部的指挥长,当好“施工队长”。建立省级领导干部和部分省直单位联系贫困县制度,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组织市县乡党委书记履行脱贫攻坚责任述职评议,推动攻坚责任落到实处。保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省辖市和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市县党政班子成员抓脱贫攻坚工作分工稳定、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乡镇党政正职稳定,做到阵型不乱、工作不断、干劲不减。五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抓,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科学决策,建立健全政策体系。谋定而后动,则无往而不胜。201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着力提高扶贫工作精准性。2015年,出台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暨扶贫开发考核评价办法,引导贫困县把工作重点放到扶贫开发上来。2016年,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及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等“五个办法”、转移就业脱贫等“五个方案”、教育脱贫等“五个专项方案”,打出政策组合拳。2017年,出台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集中力量攻克坚中之坚。2018年,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绘就决战决胜时间表和路线图。2019年,出台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的意见,推动脱贫攻坚质量更高成色更足。2020年,出台一系列应对疫情影响的政策措施,全力做好“加试题”、打赢收官战。各级各部门制定高含金量政策措施,保证脱贫攻坚在正确政策策略引导下向纵深推进。
——尽锐出战,调集凝聚各方力量。人心齐,泰山移。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持续开展定点扶贫,累计选派驻村干部13.76万人次,其中第一书记3.85万人次。组织19个经济实力较强市县、53所省属高校结对帮扶贫困县,在贫困村和脱贫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成立4.2万个村级脱贫责任组,近百万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贫困户。省直机关百千万工程助力脱贫计划、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八方援”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巾帼脱贫行动”、劳模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深入实施,民主党派、社会组织、人民团体、人民军队、公民个人踊跃参与,营造出扶贫济困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浓厚氛围。
——党建引领,夯实筑牢战斗堡垒。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抓扶贫先强班子,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强基固本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查短补弱”行动,全面排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精准对症施策,分类整顿提升。实施“头雁工程”,构建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管、用、调”全链条机制,对贫困村逐村遴选党组织书记,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坚决撤换。发挥第一书记“尖兵”作用,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广大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前沿阵地高高飘扬。
——从严要求,着力促进真抓实干。打铁必须自身硬。倡树“五比五不比”“五转五带头”,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将脱贫攻坚一抓到底。建立巡视巡察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等全方位监督体系,实施有计划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实行常态化约谈提醒机制,把“督”的机制、“考”的效应转化为“战”的力量、“胜”的成果。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组织脱贫攻坚干部轮训,做到既“有人有枪”还“瞄得准打得好”。树立选人用人鲜明导向,激励扶贫领域干部满腔热情战斗。
咬定总攻目标下足绣花功夫拔穷根
全省各级各部门锚定目标任务不放松、坚持标准质量不偏离、把握时间节点不拖延,一鼓作气、精准发力、狠抓落实,确保按时按质打赢脱贫攻坚战。
——落实精准方略,务求脱贫实效。坚持把“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促进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在精准识贫上出实招,创新推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开展6次建档立卡“回头看”,做到一户一本明白卡、一户一个脱贫计划,扣好精准扶贫“第一粒纽扣”。在精准施策上下实功,打好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四场硬仗”,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助残、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扶贫扶志“六大行动”,实施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网升级和网络扶贫、环境整治“四项工程”,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在精准退出上求实效,制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建立贫困退出调研评估机制,脱真贫、真脱贫。国家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河南省贫困人口识别、退出准确率不断提高,分别由2016年的93.47%、98.59%提高到2019年、2020年的两个100%。
——聚焦重点难点,攻克坚中之坚。盯住重点区域、重点工作、重点群体,把最难攻的堡垒一个个攻下。聚焦“三山一滩”地区攻坚,实施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下功夫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聚焦重点县村攻坚,针对4个深度贫困县、1235个深度贫困村,以及其他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发生率较高的15个贫困县和12个非贫困县,强化资源要素倾斜,瞄准薄弱环节集中发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攻坚,坚持扶贫标准,全面查漏补缺,全省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90%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实现清零。聚焦特殊贫困群体攻坚,针对贫困老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等无业可就、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员,统筹落实低保、特困救助、基本养老、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扶贫效益。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社会投资的助力和促进作用,确保脱贫攻坚战“粮多弹足”。2013年至2020年,中央省市县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31亿元。2016年至2020年,全省53个贫困县和10个参照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73亿元。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3990亿元,其中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15.32亿元、惠及贫困户146.43万户,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164.53亿元、带动贫困户26.49万户。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建立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健全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对扶贫领域腐败零容忍、严惩治,切实把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
——加强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注重“既富口袋更富脑袋”,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加强政策引导,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落实奖补政策,推广“爱心超市”,实施正向激励。加强教育引导,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活动,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夜校等载体,强化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脱贫能力。加强典型引导,评选表彰“脱贫模范”“致富之星”“星级文明户”等,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加强道德引导,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推广“孝善基金”,引导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加强宣传引导,开展脱贫政策、脱贫故事、脱贫经验宣讲活动,推出一批脱贫攻坚题材文艺作品,营造勤劳致富浓厚氛围。
——勇于开拓创新,破解瓶颈制约。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推动工作,走出一条条切实可行、特色鲜明的扶贫工作新路径。创新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破解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地难问题。创新扶贫车间带贫模式,实现群众增收、企业增效、脱贫增速、“两委”增力。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四靠、五个一、五个有、五个新”模式,保障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创新“3+3”健康扶贫模式,织密贫困人口医疗托底保障网。创新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创新特困群体“四集中”“五养”等兜底模式,守住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创新宅基地复垦券制度,筹集300多亿元“真金白银”用于脱贫攻坚。
——坚持质量导向,巩固脱贫成果。多措并举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对摘帽县和脱贫人口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坚决防止工作频道转移、干部精力分散、政策措施刹车、帮扶力量减弱。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将财政资金向扶贫产业倾斜、信贷资金向扶贫产业集中、帮扶资金向扶贫产业靠拢,开展田园增收、养殖富民、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十大行动”,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着力推进就业扶贫,实施岗位对接、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专项行动,出台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七个优先”政策、稳定和扩大就业创业12条措施,以稳就业促稳增收。建立健全防贫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动态监测预警,实行事先预防与事后救助相结合、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统筹的动态帮扶机制。探索实施保险扶贫,为稳定脱贫加筑多重防护网。
缔造辉煌成就实现千年梦想在今朝
“五谷丰登,物阜民康”,小康社会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南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一个拥有1亿人口、4000多万农村人口、300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的人口大省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一个“三农”工作责任重、任务重的农业大省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一个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大省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关键性贡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286.2万贫困群众通过转移就业端稳了“饭碗”,158.8万贫困群众得到了产业帮扶,25.97万“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喜迁新居,50.62万孤老残弱贫困人口享受养护照料服务,脱贫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033.84元增长到2020年的13036.8元,年均增长33.86%,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增收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人生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梦想因此而实现、幸福因此而成就。
——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巨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53个贫困县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万亿级农村投资消费需求有效激活,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贫困村从几乎都是集体经济空白村,发展到村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全省建成光伏扶贫电站2万余座,总规模容量267.6万千瓦,年均收益约25亿元,使1万多个村集体有了持续20年的稳定收入。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行政村通硬化路率、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农村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接入和4G网络全覆盖。公共服务明显提升,53个贫困县小学净入学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初中净入学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行政村卫生室、合格乡村医生“空白点”历史性消除,碘缺乏病、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克山病等重点地方病全部实现控制与消除,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建成,贫困地区综合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昔日落后的贫穷乡村披上新装、变了模样,展现出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不少贫困乡村成为美丽乡村和旅游目的地。
——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厚为民情怀的感召激励下,在党的扶贫政策引导支持下,贫困群众人心思变、人心思进、人心思富,“揣着手等”“背着手看”的越来越少,“宁愿苦干”“甩开手干”的越来越多,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的精气神越来越足。脱贫攻坚为贫困群众参与集体事务搭建了新的平台,让群众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乡村发展的凝聚力大大增强。脱贫攻坚打开了贫困地区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脱贫群众的现代观念不断增强,脱贫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脱贫攻坚使贫困地区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既有乡土气息又有现代时尚的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正在形成。脱贫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足、脑子更活、心气更顺,腰包鼓了、生活好了、笑脸多了,发生了由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广大干部作风能力得到锤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以赤心诠释初心、以实干展现担当,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经过脱贫攻坚大熔炉的淬炼、试金石的考验、练兵场的实战,广大党员干部锤炼了党性、转变了作风、提高了本领,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得到明显增强。特别是树立了精准理念、培养了精准能力,实现了农村工作方法由过去的粗放式“大写意”向现在的精细化“工笔画”转变。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主阵地、识别干部的主战场、选拔干部的主渠道,为党的事业发展培养打造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实践证明,全省广大扶贫干部是习近平扶贫论述的忠实执行者,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积极践行者,是一支作风过硬、勇于担当、敢拼能赢、能打硬仗的铁军。
——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通过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群众自治更加有效,贫困地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有序。广大扶贫干部奔走在大山深处的崎岖小路,奋战在黄淮平原的田间地头,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吃苦不叫苦、受累不嫌累、作难不畏难,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接通了党和群众的“最后一米”,传递了党对群众的关心关怀。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信任、信心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很多脱贫户自发地把习近平总书记画像挂在家里,在门上贴着“致富不忘共产党,脱贫不忘习主席”等对联,饱含对党的感恩之情。
我省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归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坚强领导,是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共同奋斗的结果,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极大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全省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也为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生动案例。
我省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认识更加深刻,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认识更加深刻,对“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认识更加深刻,对“打硬仗必须有硬作风”认识更加深刻,激励着我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砥砺奋进,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扎实迈进。
立足新的起点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紧盯不放、常抓不懈,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和针对性帮扶,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入贫。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抓好控辍保学,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建立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巩固维护好农村供水工程成果,确保脱贫成果不反弹。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开展精准化技能培训,加强有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支持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应就业尽就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三山一滩”地区和南水北调移民重点安置区,加大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等支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强化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监督,健全资产管理制度,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有序推进工作体系转换,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分类优化调整,实现“稳定一批”“衔接一批”“创设一批”,确保政策不断档。立足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地留给农民;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稳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确保脱贫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掉队。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定点帮扶、结对帮扶、“千企兴千村”等继续实行,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确保帮扶工作不脱节。
——扎实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采取更有力的举措。落实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和专班推进机制,加强行业部门协同发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画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同心圆。坚持以“五大振兴”为抓手,统筹做好粮食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行动等重点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聚焦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整体推进县、巩固提升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动员激励农民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用心解决农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回望过去,河南书写了脱贫攻坚合格答卷;眺望未来,河南必将绘就出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自觉担负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