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襄城县:脱贫攻坚不落一人
发布时间: 2022-09-21 21:43:09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坐落在紫云山脚下。一则顺口溜道尽了雷洞村昔日之穷:“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男男女女都外‘嫁’,村里光棍扎成堆。”为了能成家立业,村里有30多个男劳力都是通过“倒插门”的方式走出大山,远“嫁”外地。男人无奈外“嫁”,媳妇娶不进来,当别的村庄繁衍生息日益壮大时,雷洞村却在人口锐减,村庄急剧缩小。2014年雷洞村建档立卡时,6个自然村共有622人,比上世纪90年代少了200多人,其中贫困户有83户285人,贫困发生率达45.8%。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雷洞村通过发展民宿、餐饮、旅游等产业,全村基本实现“家家无闲人,人人有钱赚”,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人均收入从2014年2000元增长为12000元,2016年摘掉了贫困村帽子,从省级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雷洞村的荒山变成了青山,青山变成了金山。

  在襄城县,像雷洞村这样的“明星村”还有很多。

  襄城县位于中原腹地,总面积9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7.68万人,辖10镇6乡448个行政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县聚集“三个零差错”“六个精准”工作目标,按照分类管理,因户制宜、因人施策的帮扶原则,通过产业、就业、扶贫小额信贷、公益岗位、政策落实、兜底保障等措施,扎实推进贫困人口脱贫高质量。2016年,脱贫2002户6108人;2017年,脱贫1401户3670人;2018年,脱贫1514户3550人;2019年,脱贫1515户3705人;2020年,脱贫688户1494人,5年累计脱贫7120户1852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年底的2.03%,下降至2020年年底的0,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减贫任务。

  全力而为破解工作“难题”

  如何破解责任压不紧压不实的难题?如何调动扶贫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襄城县创新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脱贫攻坚询问制度。结合每周二扶贫日,全体县级领导干部采取集中询问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对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村“两委”委员进行现场抽查询问,询问的内容涵盖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分包户脱贫计划制定情况、享受的各项政策、帮扶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开展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定期询问,不仅增强了帮扶干部的责任心,还提升了帮扶工作的执行力。截至2020年12月,全县累计组织召开询问会1186场次,参会人数近10万人次,直接接受询问人数12860人,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的责任、政策、工作落实。

  针对群众认可度低和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的问题,襄城县探索创新开展群众“议贫会”,要求428个包村责任组组长和村“两委”,每月的最后一个扶贫日要在分包村开展一次群众“议贫会”,在前期由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成员、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会的基础上,范围扩大至全体村民。会上主要讲解贫困户识别、退出标准及程序,介绍本村贫困户现状、稳定脱贫不享受政策标识及清退户的情况,宣传各项扶贫政策,通报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带来的变化,听取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现场解答群众疑惑,引导鼓励广大群众坚决抵制嫌贫爱富、“红眼病”等不良风气,有效提升群众对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和认可度。截至2020年12月,全县共组织召开“议贫会”12869场次,参会群众120余万人次,解决疑难问题36869件次。

襄城县:脱贫攻坚不落一人

  开展“接老人回家”活动,破解子女不孝不敬的难题。2019年7月份以来,襄城县探索开展“接老人回家”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子女将单独在外生活居住的老人接回家中共同生活,及时了解掌握老人的身体、生活等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排查独居老人户需要接回家的有4286户,目前已接回家3789户,改善居住环境妥善安置3167户。

  多措并举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襄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占比44.75%,因残致贫占比40.19%。这部分人,大多“无业可就、无产可扶、无力脱贫”,对于这部分贫困人口,单纯依靠他们自身的能力,已经无法顺利脱贫,必须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功能,来解决他们的基本生计问题。

  襄城县实施居家兜底、集中兜底、特殊助养三种兜底保障方式。对居家兜底,按照“一协议二说明三监督”的要求,加强监管,确保质量。对集中供养式兜底,因人施策,实施乡镇敬老院、居村联养点、县人民医院康养中心集中供养三种模式,满足兜底群众的各种需求。对特殊助养式兜底,精准定位兜底人员范围,确保应兜尽兜。目前通过居家兜底、集中兜底、特殊助养三种模式已经全部实现兜底,其中居家兜底389人,集中兜底315人,特殊助养158人(含残疾人托养14人)。

  襄城县康养中心,麦岭镇、十里铺镇、姜庄乡敬老院,汾陈镇大磨张村、湛北乡后聂村居村联养点……一个个集中供养点,为推动兜底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打赢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解决贫困群众“故土难舍”不愿到敬老院集中兜底的问题,襄城县创新居村联养兜底保障模式,被贫困群众称为“离家不离村的养老院”,深受好评。“感谢政府,我要好好看病,不能伤人!”湛北乡山前徐庄村71岁的毛香,精神残疾二级,犯病时有暴力倾向。根据毛香的情况,征得监护人同意后,按照特殊助养模式,把毛香送到县精神病专科医院诊治,解除了其后顾之忧。

  千方百计带动群众“稳增收”

  狠抓稳岗就业促增收。襄城县认真分析贫困劳动力状况,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稳岗就业。对全县23566名贫困劳动力进行认真分类(其中有就业意愿的19649人,无就业意愿的3917人),坚持因人施策,因需设岗,促进稳岗就业。针对普通劳动力,加强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对接,实现8705名贫困人口外出转移就业;针对不能外出务工的普通劳动力,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组织复工复产,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10944名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其中通过县级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1211人转移就业,村级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808人转移就业,通过组织企业复工复产、介绍扶贫基地务工或企业带动等方式实现8925人务工。截至目前,全县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19649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

  狠抓消费扶贫促增收。该县印发了《关于开展县级带贫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严把带贫企业和扶贫产业认定关,去年以来累计在全国“消费扶贫工作系统”注册扶贫产品供应商15家,扶贫产品57个;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带贫企业13家,扶贫产业37个。积极将扶贫农产品销售和网红网络销售模式结合起来,分管副县长以上率下,带领各乡镇党政领导、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有效推动扶贫产品销售。去年以来,累计组织开展消费扶贫活动25次,线上、线下销售扶贫产品1807.1万元,贫困户获益51万元,带动102户贫困户196人收益增收。

  狠抓金融扶贫促增收。结合全县到户扶持增收政策,鼓励、引导贫困户借助扶贫小额贷款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通过自我发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推动户贷户用。去年以来,全县新增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1320户598.27万元,新增边缘户扶贫小额贷款148户76.4万元,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户贷率达到30.35%,边缘户扶贫小额贷款户贷率达到28.03%。积极与县域内优质涉农企业深入对接,找准企业发展和贫困户参与的切入点,探索建立符合政策要求的利益联结模式,通过精准扶贫企业贷款政策,实现企业发展和贫困群众稳步增收。截至目前,全县投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15笔4480万元,带动脱贫户475户。

  因地制宜夯实扶贫产业这个“硬支撑”

  产业发展,是防止返贫、巩固脱贫的重要途径。麦岭镇的麒麟西瓜甘甜可口、姜庄乡的大棚香菇产量喜人,颍阳镇的金银花销售全国,还有湛北乡北姚社区首山一体化文化旅游、紫云镇雷洞村休闲民宿,不仅仅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就业增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动力。

  去年以来,全县产业项目共投入5568万元,投入率占全县扶贫资金总投入的55.94%,发展项目250个,其中种植养殖项目1个,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241个,烟炕建设项目2个,合作经营1个,小额贷款贴息项目1个,产业大棚项目3个,产业扶贫配套1个。

  结合自身优势,襄城县持续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烟叶、辣椒的种植优势,通过发展烟叶、“三樱椒”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责任田以每亩高于正常土地流转金额200元的标准,帮助贫困户直接增收。同时,延伸烟叶、辣椒日常管理,采摘、装运、烘烤、分拣、销售等一系列产业链条,每年提供临时性工作岗位数以万计,尤其适合居家老年群体和贫困群众,每年贫困户务工增收不低于3000人次,直接务工增收不低于900万元,人均增收不低于3000元。

  紧密连接乡村振兴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以乡镇为主体,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产项目,去年在颍回镇发展优质小米生产加工项目1个,按照到户扶持的模式,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产小米1300吨,谷糠300吨,年利润1100万元,每年获得不低于8%的保底分红,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小米3000亩以上,通过烟谷调茬带动种植烟叶2000亩以上。在小米和烟叶的生产过程中,又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延伸了更多的务工岗位。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到户扶持作用。加大到户扶持政策宣传力度,对自主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或主动带贫的企业积极给予补贴奖励。去年,发展烟叶种植1224.6亩,辣椒蔬菜等1568.54亩,林果、中草药42.4亩,养殖豆丹3亩、羊6042只、生猪276头、牛81头、肉兔476只、鸭4800只,带动1114户贫困户就业增收,补贴资金达517.14万元以上,产生效益8000万元以上。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襄城县坚持做到‘四个不摘’,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襄城县委书记孙毅说,该县首先是严格退出标准,对标“两不愁三保障”,逐条逐项落实到位。因病的,要考虑大病是否治愈或者病情是否趋于稳定,医疗刚性开支是否明显减少;因危房的,危房是否改造到位;缺技术的,是否进行技能培训,增收能力是否增强;缺劳力的,是否安排了合适的增收渠道或项目。其次是建立长效机制,对已脱贫人口,继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加强返贫监测,每月第一个扶贫日组织开展“回头看”,对历年度脱贫户(享受政策户)进行逐一核查,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建档立卡给予帮扶,多措并举防止返贫和出现新的贫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