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聚焦河南乡村振兴,为河南乡村振兴助力!
襄城县:脱贫一诺重千钧
发布时间: 2022-09-21 21:43:09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admin 【字体: 打印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这是襄城县的庄严承诺。这个承诺重若千钧。

  全县有15个乡镇428个村(社区)有脱贫攻坚任务,建档立卡贫困户12259户37088人。脱贫任务之重,不言而喻。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关乎民心向背的历史大考,是关乎党的执政根基的政治大考,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立下愚公之志、砥砺为民之心、发扬实干苦干之风、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襄城县委书记宁伯伟的话掷地有声。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经过全县人民的勠力奋战,这个重于泰山的承诺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2018年,襄城县实现了最后一个贫困村脱贫退出。截至去年年底,全县构建11549户35538人高质量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建档立卡之初的4.55%下降至0.19%。一张解民之难、治民之贫的民生大网加速织就,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这场为民谋幸福的时代大考、能力大考、智慧大考中,襄城县交上了优秀的答卷。

  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想洗礼

  脱贫攻坚首先要作风攻坚。只有真做真为、善作善成,才能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每周二,对于襄城县的广大干部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为聚力脱贫攻坚,襄城县特别建立了“扶贫日”工作制度,将星期二确定为“精准扶贫日”。襄城县明确规定,“扶贫日”不召开与扶贫无关的各类会议,不组织与扶贫无关的各类活动,确保各级帮扶人员集中精力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

  结合每周二“扶贫日”,襄城县还独创了“询问会”和“议贫会”制度。“询问会”上“红脸”“出汗”的氛围,倒逼扶贫干部对扶贫政策和帮扶情况“一口清”;“议贫会”上和群众坐在一起算“脱贫账”,站在贫困户的立场想办法、出点子,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领。

  “询问会”上问出压力。

  “18号张清奇,你说一下你分包的台王村的情况?有多少贫困户?脱贫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脱贫?”“26号井云峰,你说说这次整改活动月的六大任务是啥?你们工作是咋开展的?”这是2018年6月25日,在范湖乡脱贫攻坚询问会现场发生的一幕。宁伯伟寻根刨底的询问,让与会人员高度紧张。

  襄城县创设询问会制度,源于一场决心彻底解决责任心不强、执行力不高、工作标准不严、担当精神欠缺等问题的作风整顿行动。询问的内容涵盖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分包户脱贫计划制订情况、享受的各项政策、帮扶措施落实情况,31名分包乡镇的县级领导干部会采取集中抽查询问的形式推进脱贫攻坚,并将询问结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依据。

  每一场的询问,都是一次真刀真枪的考验,来不得半点儿虚假。

  “2018年,31名县级干部共开展询问会220场次,覆盖全县15个有扶贫任务的乡镇,询问人数达到12568人次。”襄城县扶贫办主任冀亚伟说,通过开展询问活动,真正询出了压力,问出了动力,使全县各级帮扶干部熟悉了扶贫政策,厘清了帮扶思路,强化了责任担当,实现了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

  “议贫会”上问出真情。

  襄城县的428个村,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二,都会举行一场由县级领导主持、贫困户提意见、扶贫干部解答、群众代表说了算的特殊大会——议贫会。因为贫困在何处、症结在哪里、因何而贫、怎么脱贫,群众最清楚。

  “宁书记,俺家今年准备脱贫,国家的政策以后俺还能不能享受啊?”

  “孙县长,能不能把俺家的厕所也改成水冲的啊?”

  乡亲们一个个问,领导们一个个答。通过“议贫”,向群众说清了党的扶贫政策、村里的帮扶措施、贫困户进出的标准,消除了群众的误解、不快,激发了贫困户的干劲、动力,打通了服务和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截至2018年年底,像这样的群众“议贫会”,全县31名县级干部、428名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长,已先后组织召开1768场次,参会群众达50余万人次,解决群众疑难问题7462件(次)。

  “原来是嘴上说一说,会上讲一讲,调研看一看,现在数字准了,基础清了,路数对了,知道咋干了。”“脱贫攻坚,既讲责任更讲感情,必须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亲人一样,将心比心。”

  脱贫攻坚,攻的不只是贫困之坚,还有作风之坚。这一系列针对扶贫的“组合拳”,使襄城县脱贫攻坚工作展现出新气象、新作风、新面貌。从上到下,看得见的是勠力同心,是思想的洗礼;是扶贫干部顶烈日、冒酷暑、迎风雨,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是作风的转变;是扶贫工作紧锣密鼓,贫困户的命运被改写……

  一个靶向精准的民生棋局

  ——脱贫攻坚,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智慧力量,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摆脱贫困,需要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智慧力量,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全县15个乡镇、428个村(社区)有脱贫攻坚任务,点多面广,情况各异,该如何突破?襄城县的实践是:从扶“面”到扶“点”,从“大水漫灌”到“定向滴灌”。做“精准”文章,下“绣花”功夫。襄城县各地找准症结、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

  颍阳镇金银花基地

  颍阳镇盛寨村金银花产业扶贫基地村民忙着采摘金银花、麦岭镇欧营村“麒麟西瓜”远近闻名、位于首山附近的北姚村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让村集体经济首次突破20万元,紫云镇雷洞村的民宿旅游,将荒山变成了青山,青山变成了金山……

  紫云镇雷洞村民宿

  眼下,随着襄城县各项扶贫措施落地生根,全县干部职工用辛勤和汗水浇灌的“扶贫之花”越开越艳。

  颍回镇烟叶谷子轮作特色产业示范区

  烟叶种植,是襄城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襄城县充分发挥烟叶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万亩以上的优势,通过发展烟叶、“三樱椒”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延伸烟叶、辣椒日常管理,采摘、装运、烘烤、分拣、销售等一系列产业链条,每年提供临时性工作岗位约46800个,尤其适合居家老年群体和贫困群众,每年贫困户通过务工增收3200人次,直接务工增收1152万元,人均增收约3600元。

  今年以来,襄城县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018万元,实施产业项目249个,着力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就业扶贫,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襄城县对5297名贫困劳动力进行分类,因人施策,因需设岗,促进稳岗就业。针对普通劳动力,加强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对接,实现1891名贫困人口外出转移就业。

  针对不能外出务工的普通劳动力,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组织复工复产,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2367名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其中县财政投入资金1100万元,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1230个,通过扶贫基地或其他方式就近就业1137人。

  针对60周岁以上的弱劳动力或半劳动力,投入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4100万元,利用收益资金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实现1039名贫困群众转移就业。

  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补齐脱贫攻坚短板。

  “前几天下那么大的雨,俺们这儿生产生活却畅通无阻,这多亏了村村通公路,烟田管理、乡亲们出行,一点也不耽误事,路可顺啦。”9月26日,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脱贫户耿二峰喜笑颜看,一扫昔日的愁颜,在自家的农家乐饭店里忙得不可开交。

  依靠开办农家乐,轻轻松松脱贫的耿二峰,是该县依靠“项目扶贫”因村施策,让贫困户得实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襄城县积极整合交通、扶贫、水利、国土、财政等部门资金,扎实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让项目与扶贫“无缝隙对接”,彻底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件件民心工程,项项赢得民心。

  截至今年9月底,全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953万元,实施扶贫项目312个。截至目前,开工建设312个,开工率100%,完工项目308个,完工率98.71%,拨付资金9304.91万元,资金拨付率93.49%。

  兜底保障,给贫困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襄城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无生产能力、无自理能力、无自主脱贫能力的“三无”人员有3200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这些无人照顾的农村特困老人如何养老?患有精神疾病的群众怎么照顾、治疗?

  为解决这一难题,襄城县持续加强“四院一中心”建设,逐步探索推行居家兜底、集中供养、特殊助养三种兜底模式,全县建设11个居村联养点,每个点不低于30张床位;14个敬老院新增床位1000个,配齐了健身器材、娱乐室、活动室等配套设施,解决了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的难题,截至9月底已集中兜底138人,在县人民医院旧址建设精神病院、医养结合中心,对需医养结合和患有精神疾病,且有暴力倾向的贫困人口,进行集中救治,截至9月底已集中救治153人,全县集中兜底率达到39.11%。

  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今年以来,襄城县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清零。

  一幅遍地花开的产业图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没有产业,没有经济上的稳定后续来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群众增收的渠道,是贫困户脱贫的支撑。没有产业支撑,何来‘可持续’脱贫?”襄城县县长孙毅说。为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襄城县创新扶贫模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积极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发展产业实现脱贫。因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非常适合制作饮用纯净水,山头店镇上秦村便采用村企合作、入股分红的模式,村集体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入股,企业投资400万元和村集体共同创办桶装纯净水公司,村集体预计每年分红15万元。

  山头店镇上秦村水厂

  上秦村贫困户井红的小女儿和丈夫都患有比较严重的疾病,以前经常追着村干部、乡干部要补助。如今,村里建起了矿泉水厂,井红一个月能挣1500元,大女儿被招进乡卫生院工作,小女儿和丈夫都有了慢病卡,吃药住院有了着落,村里人人都说,井红像是换了个人。

  上秦村的矿泉水厂,是襄城县波澜壮阔的“千企帮千村”扶贫热潮中的一朵浪花。为不断壮大脱贫攻坚力量,该县启动了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千企帮千村”活动,以141家企业为帮扶方,实现5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在产业、投资、医疗、就业、捐赠建设等领域扎实开展扶贫工作。

  近日,在湛北乡北姚村,22万多元人民币整齐码放在村委会院内的长桌上,村民们正坐等分红。北姚村有油菜种植的历史,近年来连续举办首山油菜花旅游文化节,让北姚村变成了旅游风景区,村“两委”借助首山生态文化公园的打造,建了一个900平方米的仓库对外租赁,再加上土地流转、菜籽油压榨等项目收入,2019年村里集体经济收入达36万元。

  同全国大部分乡村一样,襄城县农村资源禀赋一般,集体经济家底薄弱,全县448个村中,2017年以前,集体经济空白村达到81%,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不足20个,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只有两个。

  “农村集体经济不强,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都是严重制约。”孙毅说。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该县出台了“1+5”配套文件,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营管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干部补贴作出规定。资金方面,从2018年到2020年,该县每年要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金融部门每年新增5000万元专项贷款,扶持奖励村级集体经济。

  截至目前,全县448个村全部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公司,402个村消除了集体经济空白,152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54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为实现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夯实了根基。

  此外,为夯实脱贫基础,襄城县还以乡镇为主体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产项目。在颍回镇发展优质小米生产加工项目1个,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7万元,项目建成后年产小米1300吨,谷糠300吨,年利润1100万元,直接带动149户贫困户每年获得不低于5%的保底分红。

  目前,全县28个产业扶贫基地铺就了脱贫攻坚的“快车道”,让贫困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一项项惠民实事正在落实,一个个富民产业蓬勃兴起,一幅幅干群合力、久久为功的脱贫攻坚战斗场景仍在继续。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襄城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相关稿件